
亦作“ 耳参漏 ”。谓两耳各有三孔。旧传为圣人的异相。《淮南子·修务训》:“ 禹 耳参漏,是谓大通。” 高诱 注:“参,三;漏,穴也。”《尚书帝命验》:“ 禹 身长九尺有六,虎鼻河目,駢齿鸟啄,耳三漏。”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 老子 ﹞耳有三漏,足蹈二五,手把十丈。”
"耳三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献的特定描述,指一种罕见的生理特征,特指耳朵上有三个孔穴(或耳窍)。这一描述主要用于记载上古圣贤(如大禹)的异相,带有神话色彩和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合称"耳三漏",即耳部生有三孔,异于常人的双耳结构。
文化象征:
古代文献中,"耳三漏"被视为圣人的异相,象征超凡的智慧、通晓天意的能力。例如《孝经援神契》称大禹"耳三漏",寓意其能聆听天地之声,通达神明。
《白虎通义·圣人》(东汉·班固):
"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决河疏江。"
此处明确将大禹的"耳三漏"与其治水功绩关联,强调其异相象征天命所归 。
《论衡·骨相篇》(东汉·王充):
"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
王充列举上古帝王异相,将"禹耳三漏"与黄帝、尧舜等圣君并列,印证其在汉代已成为公认的圣王特征 。
《淮南子·修务训》(西汉):
"禹耳参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
"参"通"三",进一步佐证大禹"三漏耳"的记载,并强调其与治水能力的关联 。
"漏"的具体所指:
学界多认为"三漏"指耳廓上有三个明显的凹陷或孔窍(如耳门、听宫等穴位的异化),象征"通天地人三才"之意 。
与"四漏"的混淆:
部分文献(如《竹书纪年》)称大禹"耳三漏",而《帝王世纪》称"耳三穴",亦有异文作"四漏"。清代学者梁玉绳考据认为"四漏"为传写之误,应以"三漏"为正 。
在汉语词典中,"耳三漏"作为固定词组,已脱离字面生理描述,成为圣贤异相的代称,常见于历史文献及神话研究。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古代传说中的圣人异相。谓耳有三孔。"(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
参考资料原文来源:
"耳三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差异较大的解释,需根据文献来源区分理解:
一、圣人异相说(传统文献依据)
二、记忆缺陷说(现代通俗解释)
辨析提示: • 历史文献中该词属于褒义,现代使用则多含贬义 • 权威典籍如《淮南子》《神仙传》均采用圣人异相说,记忆缺陷说暂未发现古籍出处 • 存在学者认为现代释义属于语义流变现象,可能源自对"漏"字的引申联想
建议学术写作时采用第一种释义,日常对话中第二种用法更为常见。
班白鞴蔽本底表带彩棚承风车骑村箫社鼓丹霍大气磅礴桂折兰摧混冥鉴断艰深嘉愿阶溜阶序积垢季军击扣凈话金飔苛论空门面口刬狼津爁炎联带撂荒龙界録白轮盖马步忙乎没日没夜木讷老人匿知朋酒之会捧日启露凄惋礐硞缺项辱游三十六界折漕使持节石歃室事水晕斯滥蒐獮损气涑水痛愤统辖万口一谈巍峨五斗折腰小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