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中的末伏。 唐 姚合 《酬光祿田卿末伏見寄》詩:“下伏秋期近,還和扇漸疏。”
“下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時間範圍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下伏)。末伏的起始時間根據幹支曆計算,一般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标志着夏季最炎熱時段的尾聲。
文化背景
唐代詩人姚合在《酬光祿田卿末伏見寄》中寫道:“下伏秋期近,還和扇漸疏”,通過“下伏”點明夏末秋初的過渡時節,并暗示暑熱漸退。
同義詞
末伏、終伏(均指三伏中的最後一伏)。
如需更詳細的三伏計算方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農曆或氣象資料。
下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和伏。
下這個字是一個常用字,拆分部首是一,筆畫數是三。它的意思是在空間或者位置上處于低處的位置。在這個詞中,下的作用是表示位置,表示低下。
伏這個字也是一個常用字,拆分部首是亻,筆畫數是五。它的意思是壓低,彎曲,消失等。在這個詞中,伏的作用是表示狀态,表示被壓低、彎曲或者隱藏的狀态。
下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下伏的寫法可能和現在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不僅如此,下伏也有對應的繁體字,如「下伏」的繁體字是「下伏」。
舉個例句來說明下伏的用法:"他一直下伏在學習上,應該能取得好的成績。"
下伏可以和其他字組成不同的詞語,如下降、伏地等。下降意思是由高處移到低處,降低。伏地意思是彎下腰身,全身趴在地上。
一些和下伏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下沉、匍匐。下沉意思是物體從高處沉入水中或者較低的位置,消失。匍匐意思是爬行,腹部着地的姿勢。
相反的,和下伏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上升、挺立。上升意思是由低處升到較高處,增加。挺立意思是腰身挺拔,站得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