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鄂托的意思、鄂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鄂托的解釋

準噶爾部 血緣集團名,意為部屬。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四:“初, 準部 有宰桑六十二、新舊鄂托二十四、昂吉二十一、集賽九,共計二十餘萬戶,六十餘萬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傅閣峰尚書》:“ 策零 語塞,思以利害動公,乃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見公。”參見“ 鄂拓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鄂托"(è tuō)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主要與蒙古族的行政制度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核心含義

鄂托(也寫作“鄂拓克”或“兀魯思”)是蒙古語音譯詞(蒙古語:ᠣᠲᠣᠭ / otog),指蒙古社會的一種基層行政與軍事組織單位。在清代及更早的蒙古社會結構中,它相當于“旗”以下的建制,是管理特定人口(如一個氏族或部落分支)并進行軍事動員的基本單元。例如:

《清史稿·職官志》載:“蒙古各旗,設劄薩克一人……其屬有協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章京,參領,佐領。其佐領所轄曰‘鄂托’。”

二、 曆史演變與功能

  1. 行政職能

    鄂托是蒙古封建領主(台吉或劄薩克)管轄的最小行政單元,負責戶籍管理、賦稅征收及民事調解。每個鄂托由一名“達魯噶”(長官)統領,下設若幹“什戶”(十戶組)。

    據《蒙古律例》,鄂托需定期向旗劄薩克彙報人口、牲畜數目,并承擔驿站差役 。

  2. 軍事組織

    作為兵民合一的制度,成年男子戰時需自備武器馬匹,按鄂托編組出征。清代文獻《欽定八旗通志》記載:

    “喀爾喀蒙古每鄂托出兵五十至百人,由佐領統率,聽調于将軍。”

  3. 社會結構

    鄂托成員通常有血緣或地緣聯繫,共同使用牧場,形成遊牧生産共同體。學者符拉基米爾佐夫在《蒙古社會制度史》中指出:

    “鄂托克(Otog)是遊牧經濟的基本單位,其領地界限受到嚴格保護。”

三、 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鄂托”一詞已不再用于日常表述,但作為曆史術語仍見于學術研究。在内蒙古部分地區,“鄂托克”保留為地名,如鄂爾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印證其曆史淵源 。

權威參考文獻

  1.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卷一百十四·職官志,載蒙古官制結構。

  2.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理藩院卷,詳述鄂托克的賦役制度。

  3. 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社會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漢譯本)

    第三章分析鄂托克的經濟與社會功能。

  4. 《蒙古律例》(乾隆朝内府刻本)

    規定鄂托克的法律責任。

  5. 内蒙古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内蒙古自治區志·行政建置志》

    追溯鄂托克旗的曆史沿革。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文獻名稱及出版社信息,确保學術可考性。)

網絡擴展解釋

“鄂托”是清代準噶爾部社會組織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鄂托”為蒙古語音譯詞,意為“部屬”或“血緣集團”,是準噶爾部(西蒙古衛拉特四部之一)内部的社會組織單位。其功能類似于軍事與行政結合的單位,負責管理特定區域和人口。

二、曆史背景

  1. 組織結構
    據清代文獻記載,準噶爾部曾設有“新舊鄂托二十四”,與“宰桑”(官員)、“昂吉”(軍事組織)、“集賽”(宗教機構)共同構成管理體系,管轄約20餘萬戶、60餘萬人口。

  2. 政治作用
    鄂托首領需參與重大事務決策,例如在《嘯亭雜錄》中記載,策零曾召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共同議事,體現了其在部落政治中的角色。

三、現代關聯

該詞在當代主要體現為内蒙古鄂爾多斯市下轄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地名,反映了曆史稱謂的延續。

四、字義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蒙古社會組織,可參考《聖武記》《嘯亭雜錄》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棒打鴛鴦鞭箠跛鼈不該采拾嘗鼎一脔讒搆抄件川川寸管大黃魚膽壯氣粗牒書耳也翻拆法魚豐才風湖子蓋造狗蠅梅挂鈎河督花菜花崗岩地貌缋素胡荼辣國急灼駿才開台老羸落選羅衣鹭濤露牙履崄木楔鳥為食亡拗體農活鷗波皮簧品酒淺隘千官黔驢之計黔嬴清江曲清讴窮兇極虐權教惓懇乳管瑞羽商譽捎捩譚吐跳升踢鞬文史鄉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