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缋素的意思、缋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缋素的解釋

語本《論語·八佾》:“繪事後素。”謂先有白色底子,而後施以五彩。後遂以“繢素”喻修飾。 唐 白居易 《白蘋洲五亭記》:“蓋是境也,實 柳守 濫觴之, 顔公 椎輪之, 楊君 繢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 黃人 《<清文彙>序》:“至 蕭梁 哲儲,始别加組纂,剖觚繢素,漸毗審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缋素(huì sù)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曆史意蘊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和詞源角度展開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缋”指彩繪或刺繡花紋,《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織餘也”,段玉裁注引申為“繪繡之工”;“素”本指未染色的絲帛,《禮記·玉藻》載“大夫素帶”,鄭玄注“素謂生帛”。兩字組合後,“缋素”特指經過彩繡裝飾的白色絲織品,常見于古代服飾或禮器裝飾。

在文學語境中,“缋素”逐漸衍生出雙重象征意義:一方面表達對華麗文采的追求,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章表》以“缋采明麗”喻文章之美;另一方面承載着“返璞歸真”的哲學意涵,宋代朱熹《詩集傳》注《詩經·唐風》時強調“素以為絢兮”的樸素美學觀。

該詞在當代語言使用中雖不常見,但仍作為專業術語存在于紡織史研究和古籍校注領域。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明清織錦文物中,多件标注“缋素紋”的藏品印證了其工藝特征(《中國絲綢藝術史》,文物出版社2019版)。

網絡擴展解釋

“缋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源自《論語·八佾》中的“繪事後素”,原指繪畫時先以白色底子為基礎,再施加五彩顔色。後引申為“修飾”或“潤色”,比喻在已有基礎上進行美化或完善。

  2. 詞源與結構

    • 詞源:出自《論語》中孔子對禮儀與本質關系的讨論,強調基礎的重要性。
    • 字形結構:“缋”為左右結構,本義指彩繪;“素”為上下結構,指白色絲帛,合稱後形成比喻義。
  3. 文學例證
    唐代白居易在《白蘋洲五亭記》中曾用“楊君缋素之”描述景觀的修飾過程,體現該詞在文學中的實際應用。清代黃人《<清文彙>序》中亦借“缋素”表達對文采的雕琢。

  4. 現代理解
    現代語境中,“缋素”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強調在基礎框架上進行藝術或邏輯的深化,例如文章潤色、設計完善等場景。

注音與拼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文及相關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按時傲散變亂蔽占伯利茲不該不違慚悲蒼黃谄頭禅鐘朝靴車輛乘轝持籌握算楮帛诋傷扼喉撫背匪棍飛寄割切光炎管說卦象鼓嘟過節畫框輝容僭臣剿辦嘉言懿行稽慢救難解危久約麇鼯狂惑蘭棹淩霄洛陽橋馬利滿抱蠻男眄視指使木架内侵能事畢矣平巾人心廈屋詩言志私第悚企宿酒苔發陶鈞委屬文石陛兀立協定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