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漢 邊讓 《章華賦》:“羅衣飄颻,組綺繽紛。”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唐 杜甫 《黃草》詩:“萬裡秋風吹 錦水 ,誰家别淚溼羅衣?” 明 周在 《閨怨》詩:“ 江 南二月試羅衣,春盡 燕山 雪尚飛。”
“羅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韻味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用輕軟絲織品(如羅、绮等)制成的衣物,質地細膩且具有透明感。這類衣物在古代屬于高檔服飾,常見于貴族或富有人家穿着。
在詩詞中常被用作意象載體:
衍生出"先敬羅衣後敬人"的俗語,反映古代以衣觀人的社會現象。羅衣在此語境中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與平民布衣形成對比。
最早見于漢代邊讓《章華賦》"羅衣飄颻",後經曹植、杜甫等文人沿用,逐漸固化成為描述華服的典型詞彙。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釋義(-4),并參考了文學作品中的實際用例。
羅衣是指用羅織成的衣服,泛指精美的衣裳。
羅衣的拆分部首是糸(纟)和衣,總共有14個筆畫。
羅衣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關睢》:“入門入門,策勖矣……不遠經營。”這裡的“經營”意為經營羅衣之事。
羅衣的繁體字為「羅衣」。
在古代,羅衣的寫法有時會将繁體字「羅衣」的「羅」部分寫作「羅」,而不寫作「纟」。所以古代有些文獻中寫作「羅衣」。
1. 他身穿一件華麗的羅衣,在人群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2. 這位畫家用絹織了一幅羅衣,細膩的紋理令人贊歎。
羅衣的組詞:羅紋、羅緞、絲羅、細羅、羅帳、羅裙、羅袍、羅巾、羅帽等。
近義詞:錦衣、華服、綢衣、華裳。
反義詞:素衣、樸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