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而已。《管子·臣乘馬》:“陰凍釋而蓺稷,百日不蓺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晏子春秋·問上十五》:“ 景公 問 晏子 曰:‘寡人持不仁,其無義耳也。’” 清 王引之 《經傳釋詞·耳》:“‘耳也’者,‘而已也’也。”
“耳也”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虛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耳也”讀作ěr yě,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而已”,表示限止語氣,意為“罷了”。例如《管子·臣乘馬》中“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即強調時間短暫。
古籍例證
語法功能
多用于句尾,通過雙重語氣詞疊加(耳+也)加強限止含義,常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後期逐漸被“而已”替代。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已無此用法,但在文言文閱讀或古籍研究中需注意其特殊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變體,可參考《經傳釋詞》《管子》等文獻。
耳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耳朵”或者“耳朵的形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它來指代我們的聽覺器官或者我們的聽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耳也這個字的部首是耳字旁,四個筆畫。
來源耳也這個字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甲骨文中。它的形狀象征了人的耳朵,所以被用來表示這個意思。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過一些變化,但基本的含義一直保持不變。
繁體在繁體字中,耳也的形狀和簡體差不多,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它依然是表示耳朵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耳也的形狀稍有不同。它的形狀更加象征性,可以看出是兩個耳朵排列在一起,更加強調了人的聽覺器官。
例句1. 我的耳也感到了一陣微風的吹拂。
2. 他大聲地叫喊了一聲,可我的耳也一無所獲。
組詞耳朵、耳語、耳聾、耳膜、耳機等。
近義詞聽覺器官、聽力等。
反義詞嘴巴、口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