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坦的地方,坦途。 唐 曹松 《赠镜湖处士方干》诗:“世路不妨平处少,才人惟是屈声多。”
(2).平常之处。《新唐书·孟郊传》:“ 李观 亦论其诗,曰‘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 谢 ’云。”
平等相处。《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题了钦差出去,凭他巡抚、巡按都是平处。”
评判裁决。《汉书·杜周传》:“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輒下 延年 平处復奏。” 颜师古 注:“先平处其可否,然后奏言。”《后汉书·史弼传》:“乞露臣奏,宣示百僚,使臣得於清朝明言其失,然后詔公卿平处其法。”
“平处”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平坦的地方/坦途
指地形平整、无阻碍的场所或道路。
例:唐代曹松《赠镜湖处士方干》诗:“世路不妨平处少,才人惟是屈声多。”
平常之处
表示普通、不突出的地方或状态。
例:《新唐书·孟郊传》评价其诗:“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
平等相处
指人际交往中保持对等、不偏倚的态度。
例:《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题了钦差出去,凭他巡抚、巡按都是平处。”
评判裁决(古义)
古代文献中偶指公正处理事务或裁决争议。
例:《汉书·杜周传》提到“平处复奏”,即先评估再上报。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诗词注释。
《平处》是一个古汉语词语,表示在某一状态或位置平稳地存在。它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平稳、稳定的状态。
《平处》的部首是“立”(lì),它属于“立”的变体形式。《平处》的总笔画数为8画。
《平处》由“士”和“并”两个字组成。其中,“士”一般表示人,而“并”则表示合并、结合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平处》这个词语,意味着人或事物处于平稳的状态。
《平处》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平處」。
在古代汉字的正式书写中,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代写作《平處》的“處”字会将“至”改写成“虍”,形如「虍」。
1. 他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局势平处下来。
2. 这个团队在困境中寻找平处,最终走出了困境。
1. 平稳:形容处于稳定、平稳状态。
2. 平和:形容处于平和、和谐的状态。
3. 平均:指在各个方面、各个方向上都相等、平衡。
1. 平衡:指力量、位置等保持相等、稳定。
2. 平顺:指行进或发展过程中平稳、顺利。
3. 平静:指心境或环境的宁静、安详。
1. 不平:指不平坦、不平稳。
2. 不处:指不处于某一特定状态。
3. 动荡:指社会或个人状态不稳定、动荡不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