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dove] 鳥名。一種小鸠。似山鵲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古書上說的一種鳥
即鹘嘲。一說即斑鸠。《爾雅·釋鳥》:“鶌鳩,鶻鵃。” 郭璞 注:“似山鵲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今 江 東亦呼為鶻鵃。” 郝懿行 義疏:“《左·昭十七年》疏引 舍人 曰:鶌鳩,一名鶻鵃。今之班鳩也。” 漢 張衡 《東京賦》:“鵯鶋秋栖,鶻鵃春鳴。”參見“ 鶻嘲 ”。
關于“鹘鸼”的詞義解釋如下:
“鹘鸼”(拼音:gǔ zhōu)是古書中記載的一種鳥類,形似山鵲但體型較小,羽毛青黑色,尾巴短,鳴叫聲頻繁。部分文獻将其歸為鸠鴿目,可能與斑鸠有親緣關系。
漢代張衡《東京賦》曾用“鶻鵃春鳴”描繪春日生機,體現其在文學中的意象表達。
注:讀音需注意“鹘”在此詞中讀作gǔ(非“hú”),更多細節可參考古代字書《爾雅》及《廣韻》。
《鹘鸼》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指導或帶領。它常常用來形容人們的指引和引導作用。
《鹘鸼》的拆分部首是鳥,共有13個筆畫。
《鹘鸼》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國風·秦風·無衣》中,意為鷹和鴿子。
《鹘鸼》的繁體字是「鶻鴽」。
在古代,人們将《鹘鸼》寫作「鶻鵀」、「鶻鴽」或「鶻鶇」。
1. 他是我們聚會中的《鹘鸼》,總能給大家帶來很多有用的建議。
2. 在團隊中,他扮演着重要的《鹘鸼》角色,幫助大家完成任務。
組詞:鹘鸼宣、鹘鸼引、鹘鸼探、鹘鸼帶。
近義詞:引導、指引、領導、導師。
反義詞:順從、迷失、隨從、迷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