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條理通達。《莊子·至樂》:“名止於實,義設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 成玄英 疏:“如是之道,可謂條理通達,而福德扶持者矣。”
(2).暢達;通達。《戰國策·魏策一》:“ 魏 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萬人。埊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淮南子·俶真訓》:“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無所凝滞,虛寂以待,勢利不能誘也。”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遊心乎道義,偃息乎卑室。恬愉無遌,而神氣條達。”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至於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五》:“箋書章奏之文,體在條達。”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 魏 氏之文,明暢條達,然刻意求新,故雜奇語,以駭俗流。”
(3).行疾貌。《尚書大傳》卷三“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 漢 鄭玄 注:“朓,條也。條達,行疾貌。”《文選·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上清朓側” 李善 注引 漢 鄭玄 曰:“朓,猶條達也。條達,行疾貌。”
(4).斷續分散貌。《孫子·行軍》:“塵高而鋭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杜牧 注:“條達,縱橫斷絶貌也。” 王晳 注:“條達,纖微斷續之貌。”
(5).臂飾。《初學記》卷四引古詩:“繞背雙條達。”《初學記》卷四引 晉 周處 《風土記》:“﹝仲夏端午﹞造百索繫臂……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參見“ 條脫 ”。
“條達”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條理通達
指思路或事物結構清晰、邏輯分明。例如《莊子·至樂》中提到“是之謂條達而福持”,強調條理分明才能穩固福澤。此義項多用于哲學或文學語境,描述思維或表達的嚴謹性。
暢達;通達
既可指地理上的暢通(如《戰國策·魏策一》描述魏國地勢“條達輻湊”),也可形容心境通透(如《淮南子·俶真訓》中“通洞條達”),強調無阻礙的狀态。
傳統飾物
特指古代端午節佩戴的五彩絲織品。唐代《初學記》記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說明其作為節日贈禮的習俗。
其他引申義
建議:若需深入考證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莊子》《戰國策》等原典,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條達》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進一步深入、到達或實現某個目标。它常常用來形容人們在學習、工作、創新等方面不斷努力、追求進步的狀态。
《條達》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竹”(zhú),右邊的部首是“達”(dá)。它共有12畫。
《條達》一詞源自古代的漢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章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條達」。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條達》一詞的基本含義并未改變。雖然寫字的形式有所變化,但我們仍然能夠理解和使用這個詞。
1. 他每天都要努力學習,不斷條達,最終得到了優秀的成績。
2. 這個項目需要我們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條達,才能取得成功。
3. 别把困難當作是無法條達的阻礙,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夠克服它們。
1. 條條大路通羅馬
2. 條分縷析
3. 利益共達
1. 進取
2. 進展
3. 進步
1. 停滞
2. 停止
3. 停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