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見高遠之士。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宦學遐士,去留迨難自由,稱心而言,無嫌參差也。”
“遐士”一詞有兩種不同釋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進行區分:
一、基本釋義 指遠離家鄉的人,由“遐”(遠)和“士”(人)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離鄉背井的狀态。例如可用于表達遊子漂泊或追求理想而遠行的場景。
二、引申釋義 指識見高遠、思想深邃的人,屬于文學性表達。清代譚嗣同在《報貝元徵書》中寫道:“宦學遐士,去留迨難自由”,此處即用此義。
補充說明:
建議具體語境中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若涉及古文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遐士(xiá shì)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
遐士的偏旁部首是辶(chuò),總共有19個筆畫。
遐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遐”指的是遠離、遙遠,而“士”指的是一個有知識和修養的人。因此,遐士可以理解為遠離世俗繁忙,追求知識和修養的人。
遐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遐士」。
在古時候,漢字遐士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形式。在《說文解字》一書中,遐士的寫法是䢄,其中的部首是辶、士,具有相同的意思。
1. 他經常閉關修行,是一位真正的遐士。
2.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人們需要一段遐士的時光來反思自己。
3. 那位作家以其遐士的思想和獨特的寫作風格著稱。
1. 閑遐:閑散自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2. 遐想:遙遠的思考或聯想,常用于描述文人墨客的創作過程。
3. 遐迩:指遠近,表示距離較遠或較近。
遐士的近義詞有:隱士、禅者、修行者。
遐士的反義詞有:俗人、庸人、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