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未傅的意思、未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未傅的解釋

指沒有載入徭役簿籍。《漢書·高帝紀上》:“五月, 漢王 屯 滎陽 , 蕭何 發 關中 老弱未傅者悉詣軍。” 顔師古 注:“ 如淳 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疇官……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裡。今老弱未嘗傅者皆發之。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傅,著也。言著名籍,給公家徭役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未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特别是秦代法律制度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是指尚未達到法定服役年齡或尚未登記服役名冊的男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構成與基本含義:

    • “未”:表示“沒有”、“尚未”。
    • “傅”:在此處指“傅籍”,即登記姓名于國家戶籍簿冊,特指達到法定年齡的男子向官府登記,正式成為承擔國家徭役(包括兵役和力役)義務的對象。
    • “未傅”:合起來就是指男子尚未達到法定年齡,因此未在官府登記服役名冊的狀态。這些男子通常被視為未成年人或未成丁者,暫時免除國家規定的徭役和兵役義務。
  2. 法律與制度背景(尤其秦代):

    • 在秦代(及部分後續朝代),國家實行嚴格的戶籍和徭役制度。男子達到一定年齡(秦代通常認為是15歲或17歲左右,具體标準有争議)必須“傅籍”,即到官府登記,開始承擔法定的徭役(如修築城牆、道路、宮室等)和兵役。
    • “未傅”之人,正因為年齡未達标,不在服役名冊上,故免服徭役和兵役。這是區分成年丁男與未成年男子的重要法律界限。
    • 相關法律文獻(如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秦律十八種·徭律》等)中常出現“未傅”一詞,用以界定免役人群的範圍或處理涉及此類人群的法律事務。
  3. 使用場景與所指對象:

    • “未傅”主要用來指代符合免役條件的未成年男子群體。
    • 在史料中,常見于描述戰争時期征發兵員、大規模勞役征發時,規定“發……及……未傅者”等語句,意指征調範圍包括了某些特定人群以及尚未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
    • 它強調的是其法定身份——未達到承擔國家義務的法定年齡。
  4. 現代理解與意義:

    • “未傅”是一個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它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史(特别是秦漢史)、法制史、社會史的學術著作中。
    • 理解這個詞有助于認識中國古代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國家對人口的控制以及賦役制度(尤其是徭役制度)的具體運作方式,特别是對丁齡标準的界定及其社會意義。

權威參考來源(基于專業共識與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

“未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徭役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指未載入官方徭役簿籍的人,即未達到服役年齡或超過免役年齡的群體。


詳細釋義

  1. 年齡标準

    • 漢代規定:男子年滿23歲需登記服役(“傅之疇官”),至56歲免役。因此,“未傅”包括兩類人:
      • 未滿23歲的未成年人(稱“弱”)
      • 超過56歲的老年人(稱“老”)。
  2. 曆史背景
    在戰亂或緊急情況下,官府可能臨時征發“未傅”群體。例如《史記》記載,蕭何曾将關中地區的“老弱未傅”調往戰場支援。


例句出處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搬挑犇湊犇星剝極嶓冢簿伐不法古不修今撦鼓奪旗稱衡饬備出丑春風面撮土當鋒登山運動電飄惡歹子蕃蔽轓車方劑房錢蜚短流長遘遇過誤鼾鼻鶴發松姿遑急建修劫數疾風彰勁草哜哜驚雷兩學洛濱笙冒難門款迷岸内絕女招待員盤結配嫡配戲品韻青死區區戎秩設慮飾過死靜斯斯文文宿見炭坑探元疼惜調頻立體聲廣播吞服閑廁仙姿亵人欣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