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的意思、上德不德的詳細解釋
上德不德的解釋
形容很有德行的人,不自誇其德。
詞語分解
- 上德的解釋 .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韓非子·解老》:“德盛之謂上德。” 南朝 梁 江淹 《後讓太傅揚州牧表》:“自非上德橫乎天地,高績格於區宇,烈譽馥於一時,茂
- 不德的解釋 .不修德行;缺乏德行。《書·伊訓》:“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孔穎達 疏:“爾惟不德,謂不修德為惡也。”《漢書·文帝紀》:“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
專業解析
"上德不德"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源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 上德:指最高層次的德性,即符合自然之道的純粹德行。
- 不德:字面意為"不自以為有德",指不刻意标榜德行、不追求形式化的道德表現。
- 整體釋義:真正具備最高德性的人,不執着于德行的外在形式,不刻意彰顯自己的道德行為。
二、哲學内涵
-
自然無為的德性觀
道家認為"上德"是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内在修養。如《道德經》所言:"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強調真正的德性超越功利目的,無需刻意為之。
-
對形式化道德的批判
老子批判儒家"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指出執着于道德規範反而失去德的本真。例如:
"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過度強調禮法規範,實為道德衰敗的表現)。
-
"德"與"道"的關系
"上德"是"道"的體現。《道德經》以"失道而後德"說明:當社會背離自然之道時,才需用道德規範約束行為,而"上德"本身已與道合一。
三、典籍佐證
-
《道德經》王弼注:
"上德之人,唯道是用... 不德其德,無執無用"
(最高德性者隻遵循道,不标榜德行,故無束縛)。
-
《莊子·刻意》:
"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虛靜無為的心境才符合天然德性),與"上德不德"思想相通。
四、現代诠釋
在當代語境中,"上德不德"可理解為:
- 反功利化的道德:真正的善行發自本心,而非追求社會贊譽。
- 去形式化的修養:摒棄道德表演,回歸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
參考文獻
- 老子.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中華書局, 2016.
- 陳鼓應. 《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 2003: 212-215.
- 樓宇烈.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中華書局, 2008: 149-151.
- 王弼注. 《老子道德經注》. 收入《諸子集成》第三冊. 上海書店, 1986.
- 莊子. 《莊子·刻意》. 中華書局, 2007: 246.
網絡擴展解釋
“上德不德”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是老子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以下從詞義、内涵及哲學思想三方面進行解釋:
一、詞義解析
-
上德
- “上”指最高層次或本質,代表與“道”最接近的德性。
- “德”在此處并非世俗定義的道德規範,而是指萬物依循自然規律的本然狀态。
-
不德
- 并非否定德行,而是指不刻意标榜、不通過人為規定來表現德性。
- 強調自然無為,如天地生養萬物而不居功。
二、核心内涵
- 自然為本:上德是“道”的體現,如同水潤萬物而不争,其德性渾然天成,無需人為修飾。
- 無為境界:與“下德”的刻意遵守規範不同,上德者行事順應自然規律,無主觀幹預(即“無為而無以為”)。
- 辯證關系:表面看似“不德”,實則因完全融入自然法則而達到真正的德性圓滿。
三、哲學延伸
老子通過此句批判了世俗對德的僵化定義。他認為,當社會需要通過“仁”“義”“禮”來約束行為時,說明已遠離了道與德的本質。這種思想對後世“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辯證觀念産生了深遠影響。
補充對比
- 下德不失德:指刻意保持德的外在形式,反而失去德的内核。
- 現代解讀中,有學者将“上德”類比為科學原理的自然顯現,“下德”則類似人工技術的刻意為之。
如需進一步探讨《道德經》中“德”與“道”的關系,可參考、5、12的形而上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端悲欣崩逝邊羨操赢緻奇晨宵春神春宵次骨翠呆呆大松博文調維曡韻東厸多早蜂屯蟻聚撫甯感通光色沽名釣譽赫蹏橫帳畫皷驕慠甲士偈頌看馬窺道老資格連茹梨花巒谷淪棄民萌内反女好跑堂兒的偏疼千了百了清樽善後局梢條審質石方守財鹵天智貼伏歪曲王柄網屏微殺飨賜縣斾現撇閑然掀舞嚣紛消盡小蘇打饩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