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山勢峻峭。 南朝 齊 謝朓 《祀敬亭山廟》詩:“翦削兼 太華 ,峥嶸跨 玄圃 。”
(2).佛教謂斬斷物欲。 南朝 梁 沉約 《舍身願疏》:“蠢彼羣生,鹹有佛性,不因翦削,此路莫由。”
“翦削”是一個多義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剪切修整、精心打理的行為。這一義項強調對事物的細緻處理,使其更加完善,常用于描述對文字、藝術作品的潤色或日常事務的整理。
形容山勢峻峭陡立,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例如南朝謝朓的詩句“翦削兼太華,峥嵘跨玄圃”,即以“翦削”描繪山體如刀削般險峻的形态。
在佛教語境中,表示斬斷物欲,追求精神超脫。如南朝沈約《舍身願疏》中“不因翦削,此路莫由”,即指通過摒棄世俗欲望達到修行境界。
注:不同詞典對義項的歸類略有差異,建議通過權威典籍(如《漢典》)進一步驗證具體用例。
《翦削》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剪切、割除,特指用工具剪下或割掉物體的一部分。二是指修整、切削,特指對物體進行修整或切削,使其變得光滑或整齊。
《翦削》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部首是翦(jiǎn),第二部首是刂(dāo)。它的總筆畫數是16個。
《翦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翦削」。
在古代,「翦削」這個詞的字形和現代寫法相似,但有一些細微差别。古代的寫法「翦」中的「刀」字旁向右上方略微傾斜,而「削」中的「刂」字旁筆畫更簡化,沒有現代寫法中的橫畫。
1. 他用剪刀翦削了一束鮮花的枝條。
2. 木匠用鋸子翦削木料,使其更加平整。
1. 翦刀(jiǎn dāo):指用來割斷、剪切物體的工具。
2. 翦理(jiǎn lǐ):指修剪、整理物品,使之整齊美觀。
1. 削減(xiāo jiǎn):指減少、縮小。
2. 剪裁(jiǎn cái):指對物體進行剪裁或裁剪。
1. 添補(tiān bǔ):指在缺失處添加、補充。
2. 增加(zēng jiā):指增添、擴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