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owtow;kotow] 磕頭
(1).伏身跪拜,以頭叩地。舊時為最鄭重的一種禮節。《史記·滑稽列傳》:“鵠,毛物,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臨壇揖了衆僧,叩頭禮下當陽。”《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我偶然遊到東潭,變魚耍子,你怎麼見我不叩頭,到提着我走?” 曹禺 《雷雨》第四幕:“ 萍 ,過來!當着你的父親,過來,給這個媽叩頭。”
(2).蟲名。形色如大豆。見《太平禦覽》卷九五一引《異苑》。
“叩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叩頭指伏身跪拜、以頭觸地的禮節,是古代最鄭重的敬禮形式。動作包含雙膝跪地,雙手扶地,頭部輕觸地面,常見于對尊長、神明或表達極度恭敬的場合。
二、曆史背景
三、使用場景
四、文化影響 西方語言如英語“kowtow”、西班牙語“Católico”(天主教)被認為與漢語“叩頭”存在詞源關聯,反映古代中國禮儀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例句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叩頭禮儀的差異,可查閱《史記》《三國演義》等文獻原文。
“叩頭”這個詞的意思是古代中國一種表示敬意的儀式動作,即用頭部重重地碰到地面或者其他高位,以表達對對方的尊敬、謙遜或者誠懇。
“叩頭”這個詞拆分成兩個部首:口和頭。其中“口”的拼音是kou,表示口的意思;“頭”的拼音是tou,表示頭的意思。
根據拆分的結果,可以确定“叩頭”一共有7個筆畫。
“叩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人們在古代常常用叩頭的方式來表示尊敬和敬意。這個儀式動作既可以用于向長輩或者高位者表示恭敬,也可以用于向神明或者祖先表示虔誠。
在繁體字中,“叩頭”這個詞的寫法一般是「叩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叩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扣首」,即用“扣”字表示叩擊的動作,用“首”字表示頭部。
1. 我看到他雙膝跪地,重重地叩頭,以表達對長輩的尊敬。
2. 在廟宇前,人們排成長隊,虔誠地叩頭祈禱。
3. 他深深地低下頭,叩頭向地,向祖先表達敬意。
叩首、叩拜、叩見、叩請、叩劍
下拜、跪拜、跪頭、鞠躬
昂首、擡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