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鸕鶿杓 ”。刻為鸬鹚形的酒杓。 唐 李白 《襄陽歌》:“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王琦 注:“ 楊齊賢 曰:鸕鷀,水鳥,其頸長,刻杓為之形。” 宋 辛棄疾 《蓦山溪》詞:“病來止酒,辜負鸕鶿杓。” 明 徐渭 《錢王孫饷蟹》詩:“百年生死鸕鷀杓,一殼玄黃玳瑁膏。”
鸬鹚杓(音lú cí sháo)是古代一種酒器,其名稱源于其獨特的造型設計。以下從定義、形制、文化意涵等方面綜合解釋:
鸬鹚杓是一種刻為鸬鹚(水鳥)形狀的舀酒工具,主要用于從酒樽等容器中挹取酒液。其名稱直接關聯鸬鹚鳥的長頸和喙部特征,體現了古人将自然物象融入日常器物的設計智慧。
現存實物可見于唐代墓葬出土文物(如河南偃師杏園唐墓),美國弗利爾美術館亦藏有類似銀器。這類器物反映了唐代手工業的精湛技藝和酒文化的繁榮。
鸬鹚杓既是實用酒器,也是文化符號,其設計融合自然仿生與藝術裝飾,并在詩詞中成為豪放飲酒的經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實物細節,可參考唐代墓葬考古報告或博物館藏品記錄。
《鸬鷀杓》(lúcí sháo)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一種古代的捕魚器具。它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鸬鷀”和“杓”。
《鸬鷀杓》的拆分部首依次為鳥、雞、木。涉及到的筆畫數為16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簡單。其中,“鸬鷀”指的是一種水鳥,也叫蒼鹭,具有捕魚的能力。而“杓”指的是一種廣口大肚的舀勺,用于捕撈魚類。
《鸬鷀杓》的繁體字為「鸬鷀杓」。
在古代,詞語《鸬鷀杓》的寫法可能有所變異。例如,“鸬鷀”可能寫作“鸬鳥”或“鹭鸶”,而“杓”可能寫作“勺”。
1. 他使用鸬鷀杓捕魚技術娴熟,每次都能滿載而歸。
2. 這個博物館陳列了許多古代的捕魚工具,其中就包括了鸬鷀杓。
與《鸬鷀杓》相關的組詞有:
鸬鷀捕魚、捕魚器具、蒼鹭、廣口大肚的勺子
與《鸬鷀杓》近義的詞語有:
魚叉、漁網、魚鈎
與《鸬鷀杓》反義的詞語有:
漁民、漁船、漁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