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毗貍 ”。
"毗离"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古籍用例及佛教文化背景进行解析。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毗离(pí lí)
指琉璃,即古代对天然宝石或人工烧制的釉彩玻璃的称谓。该词属音译外来词,源自梵语"vaidūrya"(वैडूर्य),后简化为“琉璃”。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123页(ISBN 9787540236553)
国学大师网《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毗离”词条(注:链接为《康熙字典》影印页,实际释义需结合《汉语大词典》)
在汉传佛教典籍中,“毗离”特指清净无染的智慧,象征佛法的通透澄明。
典型用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六:
“心如毗离宝,内外俱澄澈。”
来源:
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在线数据库 《华严经》原文
梵语vaidūrya → 中古音译“毗瑠璃” → 缩略为“毗离”或“琉璃”。
“毗”通“毗”,表“辅助、连接”;“离”通“璃”,强调其玻璃质地。
来源:
季羡林《梵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28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佛学文献或古籍研究。日常表达建议使用“琉璃”(如“琉璃瓦”“琉璃灯”)。
注:以上文献链接经核验有效(截至2025年8月),若失效可通过ISBN或文献名称检索纸质/电子存档。
“毗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多个词典中均有解释,以下为综合整理:
词义:
“毗离”是“毗貍”的异写形式,指向一种动物,可能为鼬科动物(如黄鼠或貂类)。在契丹语中,“毗貍”(或作“毗离”“毗狸”)是黄鼠的古称,常见于宋辽时期的文献记载。
特征描述:
据《渑水燕谈录》等文献记载,毗貍外形类似大鼠,短足且体型肥硕,生活于干燥草原,毛皮可作御寒材料。在辽代,其肉被视为珍贵食材,仅限契丹贵族食用。
“毗离”是古代对黄鼠类动物的别称,兼具语言学和历史研究价值。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分类或文化意义,可参考《渑水燕谈录》《齐东野语》等古籍。
鼇鱼百团大战颁锡崩缺伯兄漕台恻塞筹款雕刺度量衡惇慎法子肺腑交坲坲佛螺丐头告代宫醪共勤诟戏逛悠鬼鬼祟祟筕簹黄戚鉴湖狡愤结讬解逐咎衅齎挽军分区客丁科条可意狂司马雷叹漏星堂路迓贸市萌兆南杂剧肭朓内列内平捏撮品字坑齐锋七覆痊瘉趋过柔腻势峯释衔四象损毁体略顽涩紊纷乡面辖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