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spicious;dubious;questionable] 值得懷疑
可疑的行為
值得懷疑。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夫勢得容姦, 伯夷 可疑;不得容姦, 盜跖 可信。” 宋 崔塗 《孤雁》詩之二:“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且二人名同 元 昊 ,更屬可疑。” 浩然 《豔陽天》第六五章:“他們又想起 馬之悅 許多可疑的事情。”
“可疑”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對某人、事物或行為的真實性、可靠性産生懷疑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值得懷疑或不确定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引發不信任感的人或事。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袁宏《後漢紀》中的典故:"夫勢得容奸,伯夷可疑",說明其曆史淵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
二、使用場景
三、語義特征 • 近義詞:懷疑、猜疑、蹊跷 • 反義詞:可信、确鑿、可靠 • 外文對應:英語"suspicious/dubious"、法語"douteux/suspect"
四、典型例句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産生程度差異的懷疑暗示,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其嚴重性。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辭書。
《可疑》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某件事情或某人行為、動機存在懷疑或疑慮的态度。
《可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疒”,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可疑》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邶風·左陳》一篇,用于形容人衆多的場景。
《可疑》的繁體字為「可疑」。
在古代,漢字「可疑」的寫法多種多樣,有時會使用不同的偏旁部首,但整體意思基本相同。
1. 他的行為總讓人感到可疑,我覺得我們需要更多的調查。
2. 這個案件有很多線索,但是沒有一個能确定他的可疑身份。
3. 她的反應看起來非常可疑,我覺得我們應該保持警惕。
- 可疑人:指在犯罪或其他事件中有嫌疑的人。
- 可疑物:指在安全檢查中引起懷疑或疑慮的物品。
- 可疑犯罪:指尚未确定具體犯罪嫌疑人或證據不足的犯罪案件。
- 可懷疑:表示對某事或某人存有懷疑的态度。
- 可疑心态:指持有懷疑态度的心理狀态。
- 可信:表示對某事或某人有信任的态度,沒有懷疑。
- 确定:表示确定某事或某人的真實情況,沒有疑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