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论语·学而》:“ 子贡 曰:‘贫而无諂,富而无骄,何如?’”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分别》:“自古道贫而无諂,肯贪荣忘恩失义、附热趋炎?”
“贫而无谄”是出自《论语·学而》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出自《论语·学而》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询问“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傲慢”的品德如何,孔子肯定其价值,但进一步提出更高境界是“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元·柯丹邱《荆钗记》:“自古道贫而无谄,肯贪荣忘恩失义?”
子贡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者已具备修养。
这一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倡导无论境遇如何都应保持独立人格,对后世修身观念影响深远。
如需进一步了解《论语》原文或相关典故,可参考《论语·学而》及汉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贫而无谄》是一个成语,意味着一个人贫穷却不会奉承别人,形容他保持自尊和正直的品质。
《贫而无谄》的拆分部首是贝、言和谷。它的笔画数目为19画。
《贫而无谄》来源于明代朱权的《儿女英雄传》,是他的一篇名篇《感天怀人》中的一句名言。
《贫而无谄》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貧而無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谄」的古字形是「䁐」,而「贫」的古字形是「貧」。
他虽然贫穷,但始终坚持贫而无谄的原则。
- 贫困:表示贫穷的状态。
- 谄媚:表示对他人奉承和讨好的行为。
- 贫苦:意味着贫穷和困苦的状态。
- 谄诈:表示不择手段地奉承和诈骗他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