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芗脯的意思、芗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芗脯的解釋

以香料烹制的肉脯。《禮記·内則》:“鉅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 鄭玄 注:“薌脯,謂煮豚若羊於小鼎中,使之香美也。謂之脯者,既去皽,則解析其肉使薄,如為脯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芗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芗脯”指用香料烹制的肉脯,特指将豬(豚)或羊肉切成薄片後,通過香料煮制而成的肉食。其名稱中的“芗”通“香”,強調香氣;“脯”指幹肉片,體現肉質的薄切處理方式。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内則》,原文記載:“鉅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東漢經學家鄭玄注解稱,制作時需将肉去骨或脂肪,解析成薄片,在小鼎中烹煮至香美,形似幹脯。

3. 讀音與字形

4. 曆史背景
古代貴族飲食中注重香料運用,芗脯的烹制方法反映了先秦時期對肉類加工和調味的精細追求,兼具實用性與禮儀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芗脯

芗脯(xiāng fǔ)兩個字,其中“芗”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其拆分部首為“艸”和“衣”,筆畫共計12畫;“脯”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其拆分部首為“⺼”和“付”,筆畫共計12畫。

“芗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是一種将鮮肉切成薄片或絲狀後腌制而成的食品。在古代,“芗脯”通常由豬肉制成,經過細緻的制作工藝,可以使得肉質更加鮮嫩可口。

在繁體字中,“芗脯”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芗的字形為“良”的古體,脯的字形為“脾”的古體。

例如,我們可以使用“芗脯”這個詞來造句,如:“這份芗脯是我從鄉下帶來的特色美食。”這句話中,“芗脯”指的是一種鄉土風味的腌制肉制品。

其他和“芗脯”相關的詞語有:“芗澤”、“海脯”等。近義詞可以有“肉脯”、“臘肉”等,反義詞則可以有“新鮮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