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estern or Gregorian Calendar] 即公曆,也稱陽曆,是國際通用曆法
見“ 西曆 ”。
亦作“ 西歷 ”。我國對國際公曆的舊稱。又叫“陽曆”,以别于夏曆之稱“陰曆”。 清 魏源 《<海國圖志>叙》:“中歷資西,西歷異中,民時所授,我握其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三回:“他的西曆并不曾錯,不過就是錯了華曆。”
西曆(Xīlì)指以耶稣基督誕生年份為紀元起點的陽曆體系,現為國際通用的曆法标準。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西曆又稱“公曆”或“格裡高利曆”,是一種太陽曆法,以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約365.2422天)為基準制定。其年份分為平年(365日)與閏年(366日),通過置閏規則(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協調曆法與回歸年的誤差。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西曆源于古羅馬儒略曆,1582年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頒布改革方案(即格裡高利曆),修正了儒略曆的累積誤差。20世紀初成為國際通用曆法,中國于1912年正式采用,1949年後确立為法定曆法。
來源:曆法研究專著《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著)。
來源:《西方文明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對比維度 | 西曆(陽曆) | 農曆(陰陽合曆) |
---|---|---|
曆法基礎 | 太陽運行周期(回歸年) | 結合月相周期與回歸年 |
月份依據 | 人為劃分,與月相無關 | 以朔望月(29.53日)為基礎 |
節氣作用 | 無節氣概念 | 設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 |
來源:《中國天文史》科學出版社。
西曆因計算簡便、利于國際協調,成為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活動的标準時間框架。中國采用“公元紀年”與農曆并行,官方文件、國際交往均以西曆為準。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标準:曆法規範》(GB/T 33661-2017)。
說明: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詞典、曆法研究著作及國家标準,符合原則。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參考文獻,故采用紙質文獻來源标注。實際引用時建議補充具體出版信息(如ISBN號)以增強可追溯性。
西曆是國際通用的曆法體系,其定義、起源及發展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西曆即公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400年置97個閏日。其紀年以耶稣誕生為起點,公元前的年份用B.C.表示,公元後則用A.D.(拉丁文“主的年份”)。
2. 曆史起源
3. 在中國的應用
中國自1912年辛亥革命後引入西曆,與民國紀年并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采用公曆作為官方曆法。舊時稱其為“陽曆”,以區别于傳統農曆(夏曆/陰曆)。
4. 特點與精度
格裡曆年均長度與回歸年僅差26秒,約3300年累積1日誤差,是目前最精确的太陽曆之一。
西曆融合了古埃及天文觀測與歐洲曆法改革成果,現為全球通用标準曆法,兼具科學性與實用性。
徧報徧循避回不獲已參綜吹揚翠篠大敗虧輪丹枝斷霭奉天大鼓風聞論事風曉關署滾凳诃殿黑質紅靺鞨焦熬借東風解熱霁月光風噘嘴寬舍闚觎喇喇蛌牢監麗日六出漏滴亂徒密進凝眺攀今擥古辔輿破琴絶弦乾首乞留兀良毬露錦痊複緛短蚋眦颯瑟射狼順請縮頸俗諺口碑太平廣記桃杖鐵道兵廷辯體議推拒頽陋頽唐謂何勿拜小斧劈攜掣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