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踵的意思、汗流浃踵的詳細解釋
汗流浃踵的解釋
見“ 汗流至踵 ”。
詞語分解
- 汗的解釋 汗 à 由身體的毛孔排洩出來的液體:汗水。汗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汗顔(因羞慚而出汗;泛指慚愧)。汗馬功勞。汗牛充棟。 汗 á 〔可(?)汗〕見“可”。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踵的解釋 踵 ǒ 腳後跟:舉踵。接踵而至。 走到:踵見(常去相見)。踵謝。踵門相告。 追隨,繼承:踵繼。踵武(跟着别人的腳印走,喻繼承前人的事業或是效法前人)。踵事增華(指繼承前人的事業并更加發展)。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汗流浃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àn liú jiā zhǒ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汗水流得很多,甚至浸濕了腳後跟(“踵”指腳跟)。
- 引申義:形容人因極度恐懼、羞愧或緊張而大汗淋漓的狀态。
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自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晚霞》:“[阿端]意計窮蹙,汗流浃踵。”
此句描寫角色阿端在困境中無計可施,恐懼到汗流浃背的情景。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多用于書面語。
- 情感色彩:強調極端情緒(如恐懼、慚愧)下的生理反應,帶有誇張的修辭效果。
- 近義詞:汗流接踵、汗流至踵。
注意
- 該成語與“汗流浃背”語義相近,但“浃踵”更突出汗水浸透到腳跟的誇張程度。
-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與《莊子·田子方》中“汗流至踵”的關聯,但主流考證仍以《聊齋志異》為出處。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文解析,可參考《聊齋志異》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汗流浃踵》的意思
《汗流浃踵》是一個成語,意為汗水從額頭上流到腳跟上。形容非常辛苦或努力工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汗流浃踵》由汗(水)和流浃踵(四個部分)組成。
- 汗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四畫。
- 流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 浃的部首是氵(水的部首),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 踵的部首是足,總筆畫數為十二畫。
來源
《汗流浃踵》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左傳》中。用來形容人們在農田、戰場等地用汗水浸濕了額上的頭發,一直流到腳跟,表示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汗水。
繁體
《汗流浃踵》的繁體字為《汗流灠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部分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汗流浃踵》中的“浃”字在古代寫作“浣”。
例句
他為了完成這個項目,日以繼夜地工作,汗流浃踵。
組詞
流汗、浃腿、踵事不償力
近義詞
汗如雨下、努力到流盡汗水
反義詞
井井有條、悠閑自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