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歎歲月易去。語本《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晉 潘嶽 《秋興賦》:“臨川感流以歎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 唐 李紳 《<追昔遊集>序》:“《追昔遊》,蓋歎逝感時,發于悽愴而作也。”
“歎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立于河邊,以流水比喻時間一去不返,成為後世“歎逝”的經典意象。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學、哲學讨論中,表達對時間無情或生命短暫的哲理性思考,如:“他晚年作品常含歎逝之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來源網頁(如、2、4)。
歎逝是指對事物的離去、消散或結束感到惋惜、傷感的情緒表達。它通常暗示着一種失去、結束或消逝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哀歎色彩。
歎逝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辶,其中口為左部首,辶為右部首。歎逝共有13個筆畫。
歎逝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歎”字古代本義為唉聲歎氣,表示惋惜、悲傷的感歎聲音。而“逝”原義為過去、離去,常用來指人的死亡。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對事物的離去、結束感到惋惜。
在繁體字中,歎逝的寫法為「嘆逝」。
古代漢字中的歎逝寫法可能有所差異,特别是在不同的書法風格中。然而,大緻上仍然是由「歎」和「逝」兩個字組成。
1. 他站在窗前,歎逝如夢一般的歲月。
2. 看着秋葉隨風飄落,我不禁感慨歎逝時光。
3. 面對親人的離去,我隻能默默歎逝。
惋歎、歎息、歎賞
惋惜、失望、傷感
喜悅、歡樂、興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