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武誼 ”。武事。《文選·揚雄<羽獵賦>》:“仁聲惠於北狄,武誼動於南鄰。” 呂向 注:“武誼,武事。” 漢 王粲 《酒賦》:“章文德于廟堂,協武義于三軍。” 南朝 宋 虞龢 《明君大雅》詩:“文教洗昏俗,武誼清祲埏。”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武義粵其肅陳,文教迄已優洽。”
武義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其釋義可從字源學、曆史文獻及地域文化三個維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武”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止戈為武”,本義指軍事行動或勇猛精神,後衍生出與力量、策略相關的含義(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6卷);“義”則指合乎倫理的道德準則,如《論語》中“君子喻于義”。兩字結合構成“武義”,在古典文獻中多表示“武力與道義并重”的理念,例如《三國志·吳書》載“武義以肅群臣”,強調武力需以道義為根基(來源:中華書局《三國志》校注本)。
二、作為地名的曆史來源
浙江省武義縣得名可追溯至唐代。《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公元691年析永康縣西境置武義縣,因縣東有“武義川”(今武義江)而得名。據《浙江省地名志》考據,“武義”源于當地“武”山與“義”溪的地理特征,暗含“以武彰義”的地域文化傳統(來源:浙江省民政廳官網《浙江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三、文化内涵的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武義”常被賦予“尚武崇德”的象征意義。例如武義縣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武義文化通覽》指出,當地曆史名将如徐謂禮等,均以“文武兼修”為立身準則,體現“武”與“義”的辯證統一(來源:武義縣檔案館公開文獻)。
(注:本文引用的《漢語大詞典》《三國志》《舊唐書》等典籍可通過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查閱電子版;地方志資料詳見武義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曆史文化”專欄。)
“武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武事”,即與軍事、武力相關的事務。該詞在古漢語中常寫作“武誼”(“義”通“誼”),如南朝顔延之《赭白馬賦》中的“武義粵其肅陳”,即強調軍事策略的整肅。
字義解析
古籍用例
現代使用
該詞已較少見于現代漢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需注意與浙江省“武義縣”地名的區别,後者為專有名詞,與此處詞義無關。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武義”屬于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聚焦于軍事領域,體現了古代文武并重的治理思想。
悲哭辨麗博辨才壯瘥疠茶湯壺城北徐公城尖電話機簟紋如水鼎足三分東搜斷臂兌換督勵頓證梵志風笛風月常新管風琴廣寒仙豪英懷愛華盛頓諱讦胡荽經濟杠杆伎作捐資決疏開號侃侃訚訚闊氣冷暖自知流散卵蒜落拓旅谒毛谷琵琶腿巧黠窮池之魚七棄七識邱嶽峰瞿唐峽人子軟硬兼施商稅設移爽鸠殊錫筍箨汰選宛亶腕骨完勁五陵豪氣嬉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