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痞結的意思、痞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痞結的解釋

(1).腹内郁結成塊。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殘骸餘魂,百病所集,痞結伏積,不食自飽。”集注引 韓醇 曰:“痞,腹中結痛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心下痞滿》:“有不因下而痞結者,從土虛及痰飲食鬱溼熱治之。”《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中>》“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注:“邪熱陷入,心下痞結,法當攻裡。”

(2).喻阻塞不通。 清 劉大櫆 《<左仲郛詩>序》:“詩亡則上下之意指喑聾痞結,而 陳勝 、 吳廣 始得以縱橫於阡陌之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痞結是中醫學術語,指體内因氣血阻滞或邪氣積聚形成的硬結。《黃帝内經》最早提及“痞”為“氣留而不行,積于脅下”,《傷寒論》進一步描述其“心下痞,按之濡”的體征特征。該詞由“痞”(氣機郁滞)與“結”(積聚成形)複合構成,體現病邪由滞至實的病理過程。

從病理機制看,痞結多因外邪侵襲、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當,導緻三焦氣機壅滞,常見于胸脅脘腹部位。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強調“痞由漸積而成”,說明其形成具有漸進性。清代《醫宗金鑒》記載痞結可伴“脹滿疼痛”“食少納呆”等症狀,與現代臨床描述的腹部包塊、壓痛等體征相符。

治療上遵循《金匮要略》“結者散之”原則,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厚樸、枳實等藥材具破氣消痞功效。當代《中藥學》教材将痞結納入“積聚”範疇,建議采用理氣活血、軟堅散結的複方治療。需注意的是,痞結作為專業術語,臨床診斷需結合現代醫學檢查以鑒别器質性病變。

網絡擴展解釋

“痞結”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醫學和文學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醫學含義(腹内郁結成塊)

  1. 基本定義
    指體内氣機不暢或病理産物(如痰濕、熱邪)郁積形成的結塊,常見于胸腹部位。

    • 典型症狀:脘部痞滿、按壓疼痛、食欲減退、大便不通等,尤其在兒科中被稱為“小兒痞結”(《嬰童百問》記載)。
  2. 病因與治療

    • 病因:多與脾虛、痰飲食積、濕熱等因素相關,或因外感熱邪與胃脘留飲相搏導緻。
    • 治法:中醫主張“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如《本草綱目》提到需針對土虛、濕熱等辨證施治。

二、文學比喻(阻塞不通)

  1. 抽象含義
    用于形容事物或思想的滞塞不通,例如清代劉大櫆在《左仲郛詩序》中以“痞結”比喻詩歌消亡後社會文化溝通的阻塞。

三、文獻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醫案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中醫典籍如《傷寒論》《本草綱目》等。

别人正在浏覽...

按脈诐辭冰楞波波渌渌長休車攻馬同陳谟陳鹹之憾饬兵觸地初衷酢菜翠箓打飽嗝兒道疏得墨忒耳調謊笃摯發纜符策敢勇怪得管鍵鬼巫國信使含納何範賄貨公行講诏徼駁角錐傑作局背峻拒俊乂兩腳獸輪箍落水賬昧地瞞天門仗鳴金賦女陪堂叛反青霄瓊立确核掃地夫灑爽傷悴焺點誦呪素顔跳白索脫生娲天文蔭五屬大夫飨勞猇亭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