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元 時的國家使臣。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七:“ 契丹 館於 都亭驛 ,使命往來,稱國信使。”《元史·世祖紀一》:“遣 崔明道 、 李全義 為詳問官,詣 宋 淮東 制司,訪問國信使 郝經 等所在,仍以稽留信使,侵擾疆埸詰之。”
“國信使”是宋元時期的國家使臣稱謂,主要用于外交事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受國家派遣、代表國家傳遞信息或執行任務的使者,尤其在宋、遼、金等朝代承擔外交聘問職責。其名稱源于“國家”與“信使”的結合,強調官方授權性質。
國信使的派遣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外交禮儀和主權交涉的重視,其身份需經嚴格選拔,代表國家權威。相關案例多見于宋元史料,後世逐漸被其他官職取代。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可參考《元史》或宋代燕行錄文獻。
《國信使》是指代表國家傳遞信息或執行相關使命的使者。這個詞意味着一種國家間的溝通和交流。國信使在外交和國際關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國信使》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言”,分别代表嘴巴和言語。它的總共有15個筆畫。
《國信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古代中國,國家需要派遣信使去其他國家傳遞重要的信息和命令,因此産生了這個詞。
《國信使》的繁體字是「國信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國信使」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古代的字形往往更加繁複和有裝飾性,不同的書法家和時代也會有不同的書寫風格。
1. 他被任命為國信使,負責将重要的外交文件遞交給對方國家的官員。
2. 作為一名國信使,他需要掌握多種語言和文化,以便更好地履行外交使命。
國信使->外交使節、國家代表、國際使者
外交使節、使者、使命代表、信使
敵國奸細、破壞者、諜報人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