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痞结的意思、痞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痞结的解释

(1).腹内郁结成块。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残骸餘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集注引 韩醇 曰:“痞,腹中结痛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心下痞满》:“有不因下而痞结者,从土虚及痰饮食鬱溼热治之。”《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伤寒大下后,復发汗,心下痞”注:“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

(2).喻阻塞不通。 清 刘大櫆 《<左仲郛诗>序》:“诗亡则上下之意指喑聋痞结,而 陈胜 、 吴广 始得以纵横於阡陌之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痞结是中医学术语,指体内因气血阻滞或邪气积聚形成的硬结。《黄帝内经》最早提及“痞”为“气留而不行,积于胁下”,《伤寒论》进一步描述其“心下痞,按之濡”的体征特征。该词由“痞”(气机郁滞)与“结”(积聚成形)复合构成,体现病邪由滞至实的病理过程。

从病理机制看,痞结多因外邪侵袭、情志失调或饮食不当,导致三焦气机壅滞,常见于胸胁脘腹部位。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强调“痞由渐积而成”,说明其形成具有渐进性。清代《医宗金鉴》记载痞结可伴“胀满疼痛”“食少纳呆”等症状,与现代临床描述的腹部包块、压痛等体征相符。

治疗上遵循《金匮要略》“结者散之”原则,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厚朴、枳实等药材具破气消痞功效。当代《中药学》教材将痞结纳入“积聚”范畴,建议采用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的复方治疗。需注意的是,痞结作为专业术语,临床诊断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以鉴别器质性病变。

网络扩展解释

“痞结”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医学和文学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医学含义(腹内郁结成块)

  1. 基本定义
    指体内气机不畅或病理产物(如痰湿、热邪)郁积形成的结块,常见于胸腹部位。

    • 典型症状:脘部痞满、按压疼痛、食欲减退、大便不通等,尤其在儿科中被称为“小儿痞结”(《婴童百问》记载)。
  2. 病因与治疗

    • 病因:多与脾虚、痰饮食积、湿热等因素相关,或因外感热邪与胃脘留饮相搏导致。
    • 治法:中医主张“疏利大便,破结散气”,如《本草纲目》提到需针对土虚、湿热等辨证施治。

二、文学比喻(阻塞不通)

  1. 抽象含义
    用于形容事物或思想的滞塞不通,例如清代刘大櫆在《左仲郛诗序》中以“痞结”比喻诗歌消亡后社会文化沟通的阻塞。

三、文献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医案或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医典籍如《伤寒论》《本草纲目》等。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司彻卷澄莹尺图错头电视台钓屠东閤法不传六耳風和日麗服役期高飞归首骨学海洋公园喊叫河桥红带子鸿飞雪爪黄溪环护火种唬通燋烂骄逸介类解员继姑毄力蝍蛆酒糟鼻九征巨贾沮慑釦切奎蹏棱锥柳黛乱端马齿菜铙歌内机年假鹏程披诵庆快热剌剌任前散积扇隤蔱蘠审校神拳石蛇淑恶傥论铜印文绪乌龙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