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問的意思、讨問的詳細解釋
讨問的解釋
(1).謂曆數其罪而讨伐之。 唐 柳宗元 《武岡銘序》:“皇帝下銅獸符,發 庸 、 蜀 、 荊 、 漢 、 南越 、 東甌 之師,四方讨問。”《舊唐書·田承嗣傳》:“其為蓋在無赦,欲行讨問,正厥刑書。”
(2).索讨究問。《大馬扁》第二回:“但他如此無賴,正如財到光棍手,問他亦是無用,落得強做人情,便不再讨問。”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專業解析
“讨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查究、追問。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查究;追問。 指為了弄清事實、原因或責任而進行深入的詢問或追究。
- 這個釋義強調了“讨問”行為的目的性和深入性,不同于一般的簡單詢問。
-
詞源與構成:
- “讨”字本義有研究、探讨、索取、征伐等含義(《說文解字》:讨,治也。從言,從寸。寸,法度也)。在“讨問”中,“讨”取其探究、追究的義項。
- “問”即詢問、查問。
- 兩字結合,“讨問”即指帶有探究、追究目的的詢問。
-
使用語境:
- “讨問”通常用于較為正式或嚴肅的場合,對象可能是事件的原因、責任歸屬、事情的詳細經過、隱藏的真相等。
- 例如:“對此次事故的原因,相關部門正在深入讨問。” “他被人讨問起那筆款項的下落。”
-
與現代常用詞的區别:
- 在現代漢語日常口語中,“讨問”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更常用的近義詞是“追問”、“盤問”、“诘問”、“究問”等。
- “讨問”帶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和古語殘留的意味。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讨問”的釋義明确為“猶讨究。查究”。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在較新版本(如第7版)中可能未單獨收錄“讨問”詞條,這反映了其在現代常用詞彙中的相對邊緣化。但其對“讨”字“探究;研究”(如“研讨”、“探讨”)和“索取;請求”(如“讨教”、“讨債”)的釋義,以及“問”字的釋義,共同支撐了“讨問”的複合含義。該詞典是現代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标準。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收錄古漢語詞彙時,更可能收錄并解釋“讨問”,釋義應接近《漢語大詞典》。這體現了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讨問”意指為了查清事實、原因或責任而進行的深入追問或追究。它帶有探究、查究的意味,具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度不及“追問”、“盤問”等詞。其釋義主要依據權威的《漢語大詞典》和古漢語語料,其構成可由“讨”(探究)與“問”(詢問)二字的本義推演而來。
網絡擴展解釋
“讨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1.基本含義
- 讨伐罪責:指曆數對方的罪行并進行征讨,多用于古代文獻中。例如《舊唐書·田承嗣傳》提到“欲行讨問,正厥刑書”,即通過列舉罪狀實施讨伐。
- 索讨究問:指追問、追究或探讨問題。如《大馬扁》中“不再讨問”,表示放棄追究責任;現代用法中也可指正式場合的請教或讨論(如“探讨問題要廣蒐資料”)。
2.詞源與構成
- 由“讨”(詢問、追問)和“問”(問題、事情)組成,本義為主動詢問或追究,後衍生出“聲讨”的引申義。
3.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上的聲讨行動(如唐代柳宗元《武岡銘序》中的“四方讨問”)。
- 現代語境:常見于正式讨論或追究責任,如“探讨問題的範疇”“索讨究問”等。
4.例句參考
- 曆史用例:“皇帝發四方讨問”(《武岡銘序》)。
- 現代用例:“考較起來,韓寒的言論仍屬探讨問題”。
5.總結
“讨問”兼具“聲讨”與“追問”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古代側重征伐,現代更傾向探讨或追究。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略倍償卑號猜忮柴米馳目黜挫道機抵近攻擊遁竄公信力貫氣龜甲香夯實行政複議佷戾後省禍世甲煎揀拔檢測鍵盤交保嚼齧階坎凈襪籍稅舊中國铿如匡繼狂酒遼索離宮留聲機鹿角車淪薄倫紀録續買駿骨漫涎貿位免歸濆泉平宥锲核棄戮窮兵極武戚揚企足矯首讪谑士夫畫述祖特勑哇俚望寮五弄無先鄉隣香燕相與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