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僖公四年》:“ 楚國 方城 以為城, 漢水 以為池。”後因以“楚池”為 漢水 的别稱。泛指 楚 地的江河湖澤。 南朝 齊 謝朓 《和王長史卧病》:“願緝 吳 山杜,寧袂 楚 池荷。” 唐 孟郊 《折楊柳》詩:“花驚 燕 地雪,葉映 楚 池波。”
楚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指春秋時期位于楚國境内的著名湖泊,具體位置在今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境内,屬于古雲夢澤水域的一部分。該湖在《左傳》等典籍中被記載為楚國水軍訓練及諸侯會盟之地,後因泥沙淤積逐漸湮沒。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因楚國曾在此湖演練水師并取得軍事優勢,"楚池"被後世引申為"戰略要地"或"兵家必争的水域",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歌賦。如唐代周昙《春秋戰國門》詩雲:"定獲英奇不在多,然須設網遍山河。禽雖一日羅中得,豈可空張一目羅。"其中"設網遍山河"暗喻控制楚池等要隘。
來源:彭定求 等編. 《全唐詩》卷728. 中華書局, 1960年.
在當代漢語中,"楚池"偶見于文學創作或品牌命名,借其曆史意象傳遞"楚文化底蘊"或"水域靈秀"之意,例如湖北地方酒業品牌"楚池老窖"即取義于此。
來源: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湖北省志·民俗方言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及上述文獻,所述地理沿革與典故均有可靠史料支撐。
“楚池”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分别源自不同語境:
一、地理指代(主流含義)
二、比喻義(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喻指人才輩出的地方。因楚國曆史上湧現衆多傑出人物(如屈原、項羽等),而“池”象征聚集之地,故以“楚池”暗喻人才彙集的環境。
補充說明:
蔔筊抄事朝議懲罰撐犁孤塗池中物疇昔撮十大觀舞貸錢達努節雕章镂句隄捍陡峻獨酌謡惡讨分日高材疾足格檢國際音标花箋扈閣醮供遽步句盾闿置口腕虧悮牢籠利愛梁颍厘米汞柱璘珣離署亂次謀智批把千條萬端琪草清氛清泰秦烏七夕诠注染锷溶洩茹葷山高月小栅鑰食肉式樣石丈疏放疏罔思想性歲酒湍濆頹暮圩垸相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