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駝鳥。 清 李元 《蠕範·物聲》:“又鴸音如痺,勝遇馱鳥之音如録。”
“馱鳥”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馱鳥即“駝鳥”,是“鴕鳥”的舊稱。拼音為tuó niǎo,字形結構為“馱”(左右結構)與“鳥”(獨體結構)組合而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李元的《蠕範·物聲》,原文提到:“又鴸音如痺,勝遇馱鳥之音如録。”此處的“馱鳥”指鴕鳥,用以描述其聲音特性。
現代對應
現代漢語中,“鴕鳥”為常用名稱,指代現存體型最大的鳥類(屬鴕鳥科),而“馱鳥”多用于古籍或特定文獻中,可能與方言或曆史用字差異有關。
馱鳥是“鴕鳥”的舊稱,現代語境下建議使用“鴕鳥”一詞。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鴕鳥的形态或聲音特征,現今已不常見。
《馱鳥》是一個表示“馱乘鳥獸”的詞語。馱是指用動物背負行人或物件的行為,鳥則是指鳥類。因此,馱鳥指的是鳥獸背負人乘坐或物品的情景。
《馱鳥》的拆分部首是馬(馬匹)和鳥(鳥類)。馬是指馬匹,鳥是指鳥類。
《馱鳥》的筆畫數分别是7畫和10畫。
《馱鳥》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明了,表達的意思也相對容易理解。它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篇中,“南山朝隅,馱逍遙而遊者,三馱乘鳥獸而去者。”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人們騎坐在鳥獸身上在南山遨遊的情景,從而形成了“馱鳥”的意指。
《馱鳥》的繁體字為“馱鳥”。繁體字通常在繁體漢字的使用地區,如台灣、香港等地進行使用。
在古時候,有關《馱鳥》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其古代字形與現代字形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馱鳥》一詞的例句:
1. 他竟然馱鳥過山,真是驚人之舉。
2. 這幅畫中描繪了一個巨大的鳥獸馱鳥人的場景。
3. 傳說中,古代仙人可以駕馱鳥飛天而去。
與《馱鳥》相關的組詞有:
1. 馱運:指用牲畜或人力背負運輸貨物。
2. 馱馬:指用來背負人或負重物品的馬匹。
3. 馱貨:指用動物或人力背負貨物進行運輸。
與《馱鳥》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騎鳥:指騎在鳥類身上行走或飛行。
2. 鳥背乘人:形容鳥肩負人乘坐的情景。
與《馱鳥》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馱人:指人背負物品或人乘坐動物。
2. 馱貨:指動物或人背負貨物進行運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