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涼德的意思、涼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涼德的解釋

(1).薄德,缺少仁義。《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虢 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周書·王軌傳》:“皇太子仁孝無聞,復多涼德,恐不了陛下家事。” 清 方苞 《書楊維鬥先生傳後》:“ 漢 、 唐 、 宋 、 明 舍二三誼主而外,亂政涼德,姧人敗類,無世無之。”

(2).後世多用為王侯的自謙之詞。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豈在餘涼德,書不盡言。” 唐玄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涼德慚先哲,徽猷慕昔皇。”《清史稿·世祖紀二》:“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涼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德行淺薄、缺乏仁厚之德。《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薄德,缺少仁義”,該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對統治者或士人道德品行的評判标準。

從構詞法分析,“涼”在此處取“微薄、寡少”義,與“德”組合構成偏正結構。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載“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此處以“涼德”批評虢國君主德行不厚。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解:“涼者,薄也。言道德寡薄也”,進一步明确了其訓诂依據。

在具體使用語境中,該詞多出現于史書與政論文章。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後周世宗“常恐涼德不終”,體現君主自謙德行不足的用法。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論及“涼德之君”時,特指治國能力與品德俱缺的統治者,這種用法在二十四史的帝王本紀中具有典型性。

現代權威辭書如《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均延續了傳統訓诂結論,強調其作為書面語的屬性。在當代語言生活中,“涼德”一詞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研究、傳統禮儀文化讨論等專業領域,例如儒學研究中常用該詞分析古代政治倫理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涼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薄德、德行淺薄
    指缺乏仁義或道德修養不足,常含貶義。例如《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提到“虢多涼德”,即批評虢國統治者德行不厚。

  2. 王侯的自謙之詞
    後世多用于君主或權貴的謙稱,如唐玄宗在《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中寫道:“涼德慚先哲”,以“涼德”表達自謙。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舉例

  1. 批評他人:
    “亂政涼德,奸人敗類”(清·方苞),指政治腐敗、德行缺失。
  2. 自我謙遜:
    唐代帝王或文人在詩文中以“涼德”表達謙卑,如玄宗詩句。

四、注意點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家衣罷吏悖狂參股蒇事車幫沖歲重現凡才匪難風風世世幹了根實公侯幹城橫芥環攻誨饬虺蜥家處饑戹桀駿寄費濟救鹫殿舊要絕仁棄義看戲魁薦擂鼓鳴金斂聲匿迹裡社昧禮苜蓿慕循猱援嘔喣朋舊匹雛疋似前和頭潛行卿宰侵掠窮固齊事閏徵生内失愛石凍春是非得失受厘説智湯武讨奸踢毽子銅炙托戒微約小受大走銷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