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蔑棄的意思、蔑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蔑棄的解釋

亦作“ 蔑棄 ”。輕視,鄙棄。《國語·周語下》:“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包藏禍心,蔑棄顧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舊制一廢難複》:“今不知何時何人作俑,六科都給事,俱隨班駿奔于太廟中矣,此皆蔑棄舊規遺制之極。” 魯迅 《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我并不勸青年的藝術學徒蔑棄大幅的油畫或水彩畫,但是希望一樣看重并且努力于連環圖畫和書報的插圖。”


見“ 蔑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蔑棄(miè qì)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蔑”與“棄”兩個語素構成,核心含義為輕視、鄙棄、徹底抛棄。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分層次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詞源依據

  1. “蔑”的本義

    據《說文解字》,“蔑”本作“衊”,意為“污血”,引申為輕慢、無視。《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注:“蔑,輕視;小看。”如《國語·周語》中“蔑棄其民”即用此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2. “棄”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棄”為“捐也”,即抛棄、舍棄。《漢語大字典》明确其含“徹底拒絕”之意。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3. 複合詞“蔑棄”的合成邏輯

    二字疊加強化否定态度,強調因輕視而徹底抛棄 的行為或心理,屬同義複合詞。王念孫《廣雅疏證》指出此類結構“義相貫而聲相諧”。


二、現代權威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三、古籍文獻例證

  1. 《後漢書·劉虞傳》:

    “(公孫)瓒既累為(袁)紹所敗,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且慮得志不可複制,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禀假。瓒怒,屢違節度,又複侵犯百姓。虞所赉賞典當胡夷,瓒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驿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瓒亦上虞禀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瓒乃築京于薊城以備虞。虞數請瓒,辄稱病不應。虞乃密謀讨瓒……瓒乃蔑棄恩義,破其車,斬其徒。”

    注:此處“蔑棄恩義”指公孫瓒背棄劉虞的舊恩,凸顯道德背叛。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
蔑棄 強調“輕視+主動抛棄” 蔑棄傳統(主觀否定)
廢棄 側重“停止使用”,無輕視義 廢棄條款(客觀終止)
鄙棄 含“厭惡”情緒,但不一定行動 鄙棄庸俗(心理排斥)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


五、語義演變與當代使用

“蔑棄”屬書面語,現代漢語多見于批判性語境,如:

網絡擴展解釋

“蔑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輕視、鄙棄,帶有對人或事物不屑一顧的态度。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由“蔑”(輕視)和“棄”(抛棄)組合而成,強調對某事物的徹底否定與不屑。
    • 古代多用于批判違背禮法、典章的行為,如《三國志》中“蔑棄顧命”指無視先帝遺命。
  2. 使用場景

    • 古代語境:常見于批評違背傳統準則的行為,如晉代範甯指責王弼、何晏“蔑棄典文,不遵禮度”。
    • 現代用法:魯迅曾用該詞強調藝術創作不應輕視連環畫等通俗形式。

三、例句與出處

  1. 《國語·周語下》:“蔑棄五則”(指違背自然與社會法則)。
  2.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批評官員“蔑棄舊規遺制”。

四、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提到該詞可能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但具體出處需結合更多文獻考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用法差異,可參考《國語》《三國志》等古籍原文,或現代文學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白松扇搬弄是非寶算本田避煩鬭捷不得勁昌福常饩宸路宸扆持斧翁沖風冒雨大爵道根蹈仁洞同動搖鬥心分星墳羊貴衙哈啰紅豆相思宏淵遑訝見惠罽賓激話謹澀金暈局斂隽秀捆心老背悔聯隊亮開遼荒龍德蔓藻迷人眼目怒言憑附撲城骐騄深采聖後生年聲色簑衣裙趟地填賠田市忘掉完就刓鑿溫暾五聽五塗矹矹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