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蔑棄 ”。輕視,鄙棄。《國語·周語下》:“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包藏禍心,蔑棄顧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舊制一廢難複》:“今不知何時何人作俑,六科都給事,俱隨班駿奔于太廟中矣,此皆蔑棄舊規遺制之極。” 魯迅 《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我并不勸青年的藝術學徒蔑棄大幅的油畫或水彩畫,但是希望一樣看重并且努力于連環圖畫和書報的插圖。”
見“ 蔑棄 ”。
“蔑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輕視、鄙棄,帶有對人或事物不屑一顧的态度。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部分詞典提到該詞可能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但具體出處需結合更多文獻考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用法差異,可參考《國語》《三國志》等古籍原文,或現代文學中的用例。
蔑棄(miè q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嗤笑、嘲弄、不屑一顧等。它由「草」(艹)和「丑」(丑)兩個部首組成,共有七個筆畫。
「蔑棄」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該詞的繁體字為「蔑棄」。
在古代,「蔑棄」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蔑」字由「艹」旁邊寫「丏」,表示草木向下傾斜,象征不屑;「棄」字則由「弋」表示箭,「廾」表示拒絕,表示箭被拒絕而扔掉。
1. 他蔑棄了那個穿着破爛衣服的乞丐,沒有給他任何的幫助。
2. 這位明星對于那些批評他的人的言辭毫不在意,選擇蔑棄回應。
蔑視、蔑視眼、輕蔑、蔑視了他的眼光等。
嘲笑、譏諷、鄙視、不屑等。
尊重、重視、欣賞、敬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