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不待三月之殡而急葬者,須隨即舉行虞祭,稱“報虞”。《禮記·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三月而後卒哭。” 鄭玄 注:“報,讀為赴疾之赴,謂不及期而葬也。既葬即虞,虞,安神也。”
“報虞”是古代喪禮中的一種特殊祭祀儀式,其含義和流程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定義
指因特殊原因未按常規殡期(三月)而提前下葬時,需立即舉行的虞祭儀式。該詞由“報”(通“赴”,表急迫)和“虞”(安神之祭)組成,強調急葬後即刻安撫亡者魂魄。
禮制出處
源自《禮記·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三月而後卒哭。”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謂不及期而葬也。既葬即虞,虞,安神也。”說明急葬者跳過常規殡期,但需補行虞祭以完成禮制。
儀式流程
正常喪禮為:殡(停柩三月)→葬→虞祭(安魂)→卒哭(止哀)。而“報虞”對應的是:急葬(未滿三月)→立即虞祭→三個月後再行卒哭。這種調整既維護禮制框架,又兼顧特殊情況。
文化意義
反映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虞祭通過奉食、祝禱等儀節使亡魂安定,急葬後補行此祭,體現對魂魄歸宿的重視,避免因倉促下葬導緻禮法缺失。
需注意,“報虞”屬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禮制術語,現代已無實際應用,研究時可參考《禮記》鄭玄注及清代學者考據。
報虞的拆分部首是“言”,而筆畫數為11畫。
報虞的意思包括警報、告知、報告等,常用于表示向别人傳遞信息或通告的動作。
報虞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字為報虞。
在古時候,報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具體而言,古代使用的寫法為“報虞”。
以下是一些使用報虞的例句:
關于報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