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肅雍 ”。亦作“ 肅邕 ”。1.莊嚴雍容,整齊和諧。形容祭祀時的氣氛和樂聲。《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 毛 傳:“肅,敬;雝,和。”《漢書·劉向傳》引作“肅雍顯相”。《詩·周頌·有瞽》:“喤喤厥聲,肅雝和鳴,先祖是聽。”《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唐禅社首樂章》:“樂以平志,禮以和容,上帝臨我,雲胡肅邕。” 宋 司馬光 《瞻彼南山詩》:“自堂徂庭,上下肅雍,靡有不恭。”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二:“上帝高居儼肅雍,中書退食敢從容。”
(2).《詩·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肅雝,王姬之車。”原指行車之貌。《詩序》則謂:“《何彼襛矣》,美王姬也。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車服不繫其夫,下王後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雝之德也。”後因以“肅雝”為稱頌婦德之辭。《後漢書·皇後紀序》:“所以能述宣陰化,修成内則,閨房肅雍,險謁不行也。” 南朝 梁 劉潛 《為王儀同謝國姻啟》:“荊布陋飾,已膺凡奬;負薪微胤,復降肅邕。” 宋 沉遘 《中書祭秦國夫人》:“惟靈孝友肅雝,慈祥溫惠。” 明 屠隆 《昙花記·法眷聚會》:“其妻 房氏 理家戢衆,門戶肅雍;相夫奉姑,婦道無缺。” 清 袁枚 《新齊諧·醫妒》:“一月之間, 馬氏 家政肅雍,内外無間言。”
肅雝(sù yōng)是漢語中一個典雅的古語詞,由“肅”與“雝”(通“雍”)二字複合而成,多用于形容莊重和睦的氛圍或德行。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兩點:
莊敬和諧
“肅”指恭敬、嚴正,“雝”通“雍”,意為和諧、融洽。二字結合後,強調在莊重儀态中蘊含的平和氣象,常見于描述祭祀、典禮等場合的秩序井然與氛圍和睦。例如《詩經·周頌·清廟》中“肅雝顯相”㊟,即指助祭者儀态端莊肅穆而又和睦協同。
德行溫恭
引申形容人的品德溫和而恭謹。如《後漢書·魯恭傳》載“恭以肅雝顯于朝”㊟,贊其以莊重謙德行在朝中彰顯聲望,體現内外兼修的氣度。
典籍例證
《詩經·周頌·清廟》首開其用例:“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漢代鄭玄箋注:“肅,敬;雝,和。”㊟ 此句描繪宗廟祭祀時,助祭者神情莊敬、行動和諧的場景,奠定了該詞的禮制文化内涵。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肅雝”仍用于書面語,尤在描寫傳統禮儀、音樂或德行時保留古韻。如形容古樂“琴瑟肅雝”,或贊人“家風肅雝”,均承襲其莊重而和洽的特質。
參考來源
㊟ 《詩經·周頌·清廟》(中華書局《毛詩正義》卷十九)
㊟ 《後漢書·魯恭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鄭玄《毛詩箋》(上海古籍出版社《毛詩注疏》)
“肅雝”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讀音為sù yōng(“肅”讀第四聲,“雝”同“雍”,讀第一聲),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含義
指莊嚴雍容、整齊和諧 的狀态,多用于形容祭祀時的莊重氣氛或樂聲,也可描述行車時的威嚴儀态()。
同義詞變體
亦寫作“肅雍”“肅邕”,三者互通,強調恭敬與和諧的融合()。
典籍引用
引申意義
在禮制文化中,“肅雝”不僅指外在儀态,更包含内在的恭敬與和睦,如祭祀者的虔誠心态()。
“肅雝”是融合莊重感 與和諧感 的複合詞,常見于禮樂、祭祀等莊重場合的描寫,後亦用于贊美女性的德行。其内涵體現了古代文化中對“敬”與“和”的重視。
壩地敝撤不落邊際陳倉趁風涼池榭出語成章玳瑁牛大夢打印機得尺得寸的稿杜門謝客崿峙煩暴飛閣佛院撫育該覈高見遠識公共關系貴業骨醉猴刺脫壞水昏淫箕箒之使克舉涼駁離攜爐齡滿虛迷瞀明降牛後七損八傷七夕鍼染色融明三師七證上唇傷痍少壯式序失儀屍逐雙流雙眸屬車酸麻簨軸談判桃梗天津新港屠龍托骥之蠅惟甯無甔石誣說相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