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飄忽 ”。
“飄曶”是“飄忽”的異體寫法,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用法解析:
輕快迅疾的狀态
多形容風雲、煙霧等物體迅速飄動的樣子。例如:
“飄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魯迅《朝花夕拾·狗·貓·鼠》)。
“縷縷青煙,在山谷中飄忽”。
光陰迅速消逝
比喻時間短暫或流逝之快。例如:
“時飄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陸機《歎逝賦》)。
“三年飄忽如夢寐”(王安石《憶鄞縣東吳太白山水》)。
變化莫測
指事物難以捉摸或形勢不穩定。例如:
“物理真飄忽,家聲正隱辚”(範成大《王希武通判挽詞》)。
蹤迹不定
形容人或物的行蹤不可預測。例如:
明代《明史》記載蜑戶“飄忽不常,難于訊诘”。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等權威文獻。
《飄曶》(piāo m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由“飄”和“曶”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飄”字的部首是風,總共有9畫。
“曶”字的部首是日,總共有12畫。
來源:
這個詞語在文言文中隻是一個姓氏,而在後來的詞語中加入了字義,形容事物無常易變、瞬息萬變。意為飄動、搖曳的樣子。
繁體:
《飄曶》的繁體字為「飄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飄曶以「飄曷」兩個字來表示。其中,「飄」字形的确很像現代的字形,而「曷」字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相差較大。
例句:
1. 秋天的風吹得樹葉飄曶起舞。
2. 充滿激情的演講讓人的心情也跟着飄曶起來。
組詞:
1. 飄然:形容飄動的樣子。
2. 飄飖:形容飄動、漂浮的樣子。
3. 飄溢:形容氣味濃厚,彌漫散布。
近義詞:
1. 飄忽:形容事物變化無常,難以捉摸。
2. 飄渺:形容景象模糊、不真實。
反義詞:
1. 駐足:形容停留、穩定不動。
2. 固定:形容牢靠、不動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