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綦迹 ”。
亦作“ 綦跡 ”。亦作“ 綦蹟 ”。足迹;蹤迹。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袿熏霏霏在,綦跡微微呈。” 清 趙文哲 《摸魚子·過舊遊處》詞:“雙鴛綦迹歸何處,回首鬱金堂北。”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邃宇華堂,悄無綦蹟,則幽陰襲人。”
“綦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jì,其含義及相關信息綜合如下:
在古籍中,“綦迹”有多種變體形式,如“綦跡”“綦蹟”等,均表示相同含義。
“綦”在漢語中也可作為姓氏(如複姓“綦連”“綦毋”),但“綦迹”一詞與姓氏無關。
“綦迹”是古文中表示蹤迹的詞彙,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常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
《綦迹》(qí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綠色的痕迹或綠色的印記。它也可以引申為綠意盎然的軌迹,或指草木茂盛的痕迹。
《綦迹》這個詞的部首是糸(mì),總筆畫數為17畫。
《綦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的《小雅·鶴鳴》一章中:"綦辭之章",意為"墨綠色的文字"。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指代綠色的痕迹或印記。
《綦迹》的繁體字為「綦迹」。
在古時候,漢字《綦迹》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見于《詩經》的記載為「綦辭」。隨着文字的發展演變,現代漢字的寫法逐漸規範化,确定為「綦迹」。
1. 這片森林裡留下了綦迹,顯露出大自然的美妙。
2. 那位畫家用綠色的畫筆為山嶺增添了一道綦迹,使整幅畫作增添了生氣。
綦色、綦詞、泛綦、綦績、綦布。
綠化、綠筆迹、青翠的痕迹。
枯黃、褪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