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辨别音調。《禮記·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 清 吳偉業 《八風詩·南風》:“ 師曠 審音吹不競, 鐘儀 懷土操誰傳。”
(2).通曉詩的音韻。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六朝以來,黃鐘瓦缶,審音者自能辨之。”
(3).審定字的讀音。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古人造字審音,使居平仄之介。”
(4).謂識别清議之聲、輿論之聲。 金松岑 《心聲》:“斯音也。號召衆籟之喑噎,披豁群竅之聾瞶……有善審音者,入吾國,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國無人國無人矣。”
“審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辨别音調
指通過細緻分析來區分聲音的高低、節奏或韻律。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強調通過辨别音調理解音樂本質。
通曉詩的音韻
指對詩歌的聲律、押韻規則有深刻理解。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提及“審音者自能辨之”,說明這類人具備分辨詩歌音韻優劣的能力。
審定字的讀音
指規範或确定漢字的發音标準。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到古人“造字審音”,即通過審定讀音使文字符合平仄規律。
識别輿論之聲
引申為對社會評價或公衆意見的敏銳感知。例如金松岑在《心聲》中用“審音”比喻洞察社會輿論動向。
補充說明
“審”字本身有“詳細考察”之意(如、8所述),因此“審音”整體強調通過細緻分析處理與“音”相關的内容,涵蓋音樂、語言、社會等多個領域。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審音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shěn yīn,意思是仔細辨别聲音,評判音調、音質等。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審音的部首是言字旁,拆分為兩個部分:宀(mián)和言(yán)。宀作為上面的部分,言作為下面的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審音一詞源自于先秦時期的文字,字形演變至今并未發生較大變化。它的意義衍生自人們對于聽覺的觀察和認知。
在繁體字中,審音的寫法是「審音」。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審音的漢字形态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保持一緻。
1. 他對音樂非常有研究,可以準确地審音辨别不同的樂器聲音。
2. 作為一個專業的聲樂老師,她擅長對學生歌唱進行審音,幫助他們改進技巧。
一些與審音相關的詞語有:
聲音、音質、音律、音調、音樂、辨别、評判、聽覺等。
近義詞包括:辨音、鑒音、評音、識音等。
反義詞為:不分音、不認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