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fortable]∶舒適
房子寬敞明亮,住得很適意
(2) [agreeable;well]∶適合心意
他為這種適意的幻想所包圍,覺得其中的樂趣在招引他。——《堂吉诃德》
(1).寬心,舒適。《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睎。” 唐 樓穎 《東郊納涼》詩之三:“林間求適意,池上得清飊。” 宋 陸遊 《飲酒》詩:“人生適意即為之,醉死愁生君自擇。”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因為茶舫裡的人臉太多了,覺得不大適意,終于聽不出所以然。”
(2).稱心,合意。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士有顔貌修麗,風表閑雅,望之溢目,接之適意……然心蔽神否,才無所堪。” 宋 蘇轼 《上皇帝書》:“小不適意,則有飛揚跋扈之心。” 夏仁虎 《舊京瑣記·宮闱》:“ 德宗 之幽居 瀛臺 ,因肝疾而怫鬱愈甚,小監偶不適意,輒罰令長跪。” 郭沫若 《今昔集·題畫記》:“由于心思的煥發,興趣的蔥茏,便自然會得到比較適意的辭,比較適意的字,比較適意的風格。”
“適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適意”指符合個人心意,使人感到滿意、舒適的狀态。它由“適”(切合、相合)和“意”(心意)組成,強調事物或環境與内心期望的契合。例如,當生活條件、人際關系等達到理想狀态時,人們會感到“適意”。
“適意”一詞最早見于《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眄睐以適意,引領遙相睎。”唐代樓穎的詩作中也有使用,體現其曆史淵源。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和宋代蘇轼的《上皇帝書》中,均以“適意”表達心境與現實的契合。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適意”既可用于日常描述,也承載了文學與曆史的厚重感,是一個兼具實用性和文化内涵的詞彙。
《適意》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表示某個事物或情況符合個人的心意,令人感到滿意和舒適。
《適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辶部,辶是漢字部首之一,表示走路的意思。該詞的總筆畫數是11畫。
《適意》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論語·陽貨》中的“迪越時務”,後來發展為表示感到滿意和舒適的意思。繁體字為「適意」。
在古代,漢字「適意」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以西漢銅雀台漢簡為例,有時候「適」字的另一種寫法為「⿻次幾」,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而「意」字在古代也會寫作「⿱音心」。
1. 他的設計完全符合我的適意,所以我就雇傭了他。
2. 這個房子的裝修風格正好是我喜歡的,很適意。
適意在許多組詞中也經常出現,如:
適意滿足、適意度假、如適意人生等。
近義詞:舒適、滿意、適宜、如意。
反義詞:不適意、不滿意、不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