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片言隻字 ”。 唐 司空圖 《題<柳柳州集>後》:“噫,後之學者褊淺,片詞隻句,未能自辨,已側目相詆訾矣。”
“片詞隻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piàn cí zhī j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指零碎、不完整的文字材料,通常由簡短的字詞或句子片段構成,無法獨立表達完整意義。與“片言隻字”同義,強調文字材料的片段性和不系統性。
出處與典故
源自唐代司空圖的《題〈柳柳州集〉序》:“後之學者褊淺,片詞隻句,未能自辨,已側目相诋訾矣。”。此處批評後人學問淺薄,僅憑零碎文字便妄加批評。
語法與用法
近義詞
“片紙隻字”,兩者均指少量文字,但後者更側重書面材料的零散性。
使用建議
該成語適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批評中,強調對零散材料的謹慎态度。例如:“研究古籍需結合上下文,不可斷章取義、拘泥于片詞隻句。”。
若需具體例句或進一步分析,可參考唐代文獻或成語詞典(如、2、4的原始出處)。
《片詞隻句》是一個成語,意指言簡意赅、言辭簡潔,一句話能表達出完整的意思。
《片詞隻句》由三個部分組成:片(⽪)、詞(讠)和隻(⼲)。其中,“⽪”是皮的意思,“讠”是言字邊的意思,“⼲”是幹的意思。
《片詞隻句》總共有8個筆畫。
《片詞隻句》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司馬遷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他在自己的傳記中記錄了一位名叫陳平的官員的事迹。陳平在一次宴會上隻說了一句話,卻表達了自己的政見。這個成語就是用來稱贊他的言辭簡潔、表達精練。
繁體字中,還是保持了《片詞隻句》這個成語的原本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片詞隻句》這個成語可能在古代的寫法中有所變化,但是整體的意思和用法沒有改變。
他的演講短而有力,是一篇《片詞隻句》。
片言隻句、獨示即作、言簡意赅
言簡意赅、字字珠玑、一語中的
贅言多字、累贅冗長、啰裡啰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