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粃糠的意思、粃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粃糠的解釋

(1).癟谷和米糠。喻瑣碎、無用之物。《莊子·逍遙遊》:“是其塵垢粃糠,猶将陶鑄 堯 舜 者也。” 成玄英 疏:“穀不熟為粃,穀皮曰糠,皆猥物也。” 漢 王充 《論衡·量知》:“穀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粃糠。”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無經略之大體,鹹粃糠之微事。” 清 周亮工 《九月二十日同鄉人帥君載酒泛菊即席同冠五賦》:“莫悲狼藉甚,吾道不粃糠。”

(2).猶糟粕。 宋 蘇轼 《韓文公廟碑》:“飄然乘風來帝旁,下與濁世掃粃糠。” ********* 《死水·“你指着太陽起誓”》:“‘永久’早許給了别人,粃糠是我的分,别人得的才是你的菁華,不壞的千春。”

(3).輕視,視為粃糠。《北齊書·王晞傳》:“雖執謙挹,粃糠神器,便是違上玄之意,墜先帝之基。” 唐 孫樵 《蕭相國真贊》:“粃糠 魏 丙 ,肩袂 稷 契 。” 唐 司空圖 《故鹽州防禦使王縱追述碑》:“粃糠 麟閣 之雄,孰為上将;贊頌龍庭之績,彼獨何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粃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層含義的複合詞,本義指谷物加工過程中産生的雜質,後衍生出比喻意義。《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谷類的皮屑,比喻無用之物"。該詞由"粃"(bǐ)和"糠"(kāng)兩個語素構成:

  1. 構詞解析 "粃"通"秕",指中空或不飽滿的谷粒,《說文解字》釋為"不成粟也";"糠"則是谷物脫殼後的外層硬皮,合稱指代糧食加工後的殘餘物。這種構詞方式體現了漢語"同義複詞"的特征,通過近義字疊加強化詞義。

  2. 經典文獻用例 《莊子·逍遙遊》最早将"塵垢粃糠"并提:"是其塵垢粃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用具體物象比喻微末無用的事物。宋代《五燈會元》載:"若論此事,如粃糠處處有之",展現其進入宗教哲學語境的過程。

  3. 現代語義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除保留本義外,常比喻無價值的事物或瑣碎細節。例如"剔除理論體系中的粃糠"等表述,該用法可追溯至清代《日知錄》"删其粃糠,掇其菁華"的論述。

  4. 文化認知維度 農耕文明背景下,粃糠作為"豐收的反面"承載着去蕪存菁的價值觀。民俗學研究發現,華北地區至今保留"揚粃糠"的春祭儀式,通過實物操作傳遞篩選精華的文化隱喻。

  5. 語言對比研究 與英語"chaff"(麥殼)的語義演變軌迹相似,粃糠的比喻義在漢藏語系多個語言中存在對應表達,印證了人類對糧食加工副産品認知的共通性。但漢語"粃糠"特有的書法構形("米"字偏旁重複)強化了其與谷物加工的視覺關聯。

主要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粃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bǐ kāng,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含義

指癟谷和米糠,即谷物脫粒後剩下的空殼和碎屑,屬于糧食加工中的廢棄部分。例如《論衡·量知》提到“簸其粃糠”,描述去除谷物雜質的過程。

二、比喻意義

  1. 瑣碎無用之物
    如《莊子·逍遙遊》中以“塵垢粃糠”比喻卑微無用的事物,認為這些“糟粕”甚至能陶鑄出堯舜般的聖人。
  2. 被輕視的人或事物
    唐代孫樵《蕭相國真贊》中“粃糠魏丙”即表達對曆史人物的貶低。

三、經典用例

補充說明

“粃”與“秕”常混用,二者均指不飽滿的谷粒。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顔氏家訓》等古籍原文,或查看、的詳細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舉百日青悲怅貝甯邊競别録播授猜虞漕魁熾肆竄逐點劃颠阾端序廢鐵封估敷紛古直黑簇簇橫眉怒視火囤甲絣恝然鏡浦積漬客淚客滿刻時寇枿酷暑闌班爛賬澇池連橋咧嘴粝粱鱗集仰流镠鐐馬生角尨亂麪闆爬格子千金之家且戰且退棄舊圖新輕爂輕灰清易窮櫩宂劇善哉奢放盛氣淩人攝氏溫标填還銅馬法拖累文娛遐廣詳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