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袈裟,僧衣。 宋 曾鞏 《贈正倚大師庵居》詩:“蘭裓方袍振錫回,結茅蕭寺遠塵埃。”
“蘭裓”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袈裟或僧衣,由“蘭”和“裓”二字組成:
使用場景
常用于贊美品德高尚、行為端正的人,尤其在社交或教育場合中,可形容有修養、道德感強的個體。例如:“他為人處世如蘭裓之士,備受尊敬。”
補充說明
需注意,“蘭裓”一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具體含義可能因語境而異。若需更深入考證,建議結合古籍或權威詞典進一步确認。
蘭裓(lán y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蘭”和“裓”。
“蘭”字的部首是“艹”,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而“裓”字的部首是“衤”,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蘭”的意思是指一種花卉,也指草木的總稱。而“裓”則是一個古代漢字,形狀類似于“纟”,意為繩子。蘭裓這個詞的來源可能是指用蘭花做成的繩子,用于裝飾或者作為禮器。
由于繁體字的普遍使用,有些人使用繁體字來寫“蘭裓”,它的繁體寫法是“蘭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對于“蘭裓”這個詞,它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整體來說,字形變化不大。
一句有關蘭裓的例句:“這個蘭裓繩子做工精細,非常漂亮。”
以“蘭裓”為基礎,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蘭裓花束”、“蘭裓工藝品”。
與“蘭裓”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花繩”、“花繩編制”。
暫無明确的反義詞與“蘭裓”相對應,因為它是一個比較獨特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