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使。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四:“且奏賊初無此言,是必怨讎者為之,藉令有之,若以一卒之故,斷都轉運使頭,此後政令何由得行?” 宋 王安石 《上歐陽永叔書》:“藉令朝廷憐閔,不及一年,即與之外任,則人之多言,亦甚可畏。” 明 唐順之 《答王南江提學書》:“藉令有人焉,始不悟而今也悟,則自今日無一物不可少者。”
“藉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藉令”在古漢語中主要表示“假使”,用于假設性語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假如”“如果”。
詞性功能
作為連詞,常用于引出假設條件,後接可能産生的結果。例如:
“藉令有之,若以一卒之故,斷都轉運使頭,此後政令何由得行?”(宋·司馬光《涑水記聞》)
結構分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藉令”有“借口、借機會”的引申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判斷。
“藉令”是古代文獻中典型的假設連詞,需通過上下文理解其邏輯關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涑水記聞》《續齊諧記》等古籍原文。
《藉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或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藉令》的第一個字“藉”由“艹”和“曷”兩個部首組成,并且包含了17個筆畫。第二個字“令”由“亻”和“令”兩個部首組成,共6個筆畫。
《藉令》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古人根據語義和發音構成的詞語。繁體字是指在簡體字的基礎上衍生出的繁體形式,而《藉令》一詞的繁體形式是「藉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寫《藉令》的漢字形式為「藉令」。
1.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藉令他人之力。
2. 在這個比賽中,他藉令最新的科技手段提高了自己的表現。
3. 他利用職務之便,藉令公司的資源謀取個人利益。
組詞:借助、利用、運用
近義詞:借助、運用、利用
反義詞:獨立、自主、不借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