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黥卒。《明史·恭闵帝紀》:“是月,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釋黥軍及囚徒還鄉裡。”
"黥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釋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黥軍"指代被施以黥刑(古代在面部刺字的刑罰)的士兵群體,又稱"黥卒"。該詞源自明代《明史·恭闵帝紀》記載的"釋黥軍及囚徒還鄉裡",指朝廷釋放受黥刑的士兵和囚犯回鄉。
字義拆解
曆史背景 黥刑自周代開始作為軍法懲戒手段,明代仍用于管理士兵。這類士兵通常因觸犯軍規或犯罪被強制刺字,成為特殊軍事勞動力。釋放黥軍的記載,多出現在新帝登基或大赦天下的政令中。
相關詞彙
需說明:該詞屬于生僻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已不再使用。以上釋義基于古籍片段,具體曆史細節建議查閱《明史》等權威史料原文。
黥軍是一個三個字的詞語,它由“黥”和“軍”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黥:部首為黑,筆畫數為14
軍:部首為冖,筆畫數為6
黥軍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用刑方式。在中國古代,黥(qíng)是一種把徒刑罪犯的面部刺上符號的方法,作為警示和示衆之用。黥軍意指被黥刑的士兵,是一種殘酷的懲罰。
在繁體字中,“黥”和“軍”的寫法跟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例如,“黥”這個字在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采用了比較複雜的形狀,但字形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說明“黥軍”這個詞語的使用:
曆史上,一些叛軍被抓獲後就會受到黥軍的刑罰。
與“黥軍”相關的組詞有:黥面、黥刑、軍旅。
與“黥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受刑軍人,刺面軍士。
與“黥軍”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勸降,赦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