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用于祀神之鼓,屬六鼓中雷鼓一類。《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命樂師脩鞀鞞鼓。” 孔穎達 疏:“鞞鼓者,則《周禮》鼓人職掌六鼓,雷鼓鼓神祀之屬是也。”
(2).古代軍中所用之樂鼓。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鞞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漁陽 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明 趙南星 《宋文帝》:“乃自将渡河, 元謨 聞鞞鼓之聲而遁, 魏 人追擊敗之。”
(3).借指戰事。 唐 獨孤及 《唐楊公遺愛碑頌》:“剛毅公廉,仁明愛人,起鞞鼓間,為 唐 循吏。”
鞞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樂器和軍樂器,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分類 鞞鼓屬于古代六鼓體系中的雷鼓類,主要用于祭祀活動。據《周禮·鼓人》記載,六鼓中的雷鼓專用于祭祀神明,鞞鼓作為其分支,承擔着溝通天地的儀式功能。
二、軍事應用
三、曆史演變 • 起源:民間樂器,後納入宮廷禮制 • 漢章帝時期:創作《鞞鼓曲》五篇,完成禮樂化轉型 • 金元時期:改稱朔鼙,在儀仗中與建鼓、應鼓形成組合建制
四、文化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戰争意象,如曹植詩句"鞞鼓暄兮,從夜達明",既描述軍樂場景,又暗喻戰事綿延。該鼓器的發展軌迹折射出中國古代禮樂制度與軍事文化的交融過程。
《鞞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響亮的鼓聲和鞭炮聲。
鞞鼓的拆分部首是革(皮革部)和鼓(鼓部),共計17個筆畫。
《鞞鼓》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中“鞞”指的是一種能發出響亮聲音的皮鞭,而“鼓”則指的是一種能發出聲音的樂器,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鞞鼓”這個詞。
鞞鼓的繁體字為「轟鼓」。
在古時候,鞞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在不同曆代的字典和文獻中可能會有差異,而現代通用的寫法是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确定的。
1. 歡快的鞞鼓聲回蕩在整個村莊裡。
2. 鞞鼓聲宣告了節日的到來。
鞞鼓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它通常作為一個單獨的詞語使用。
鞞鼓的近義詞包括: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嘹亮的鞭炮聲。
鞞鼓的反義詞包括:寂靜無聲、安靜的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