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易》學。 漢 《易》有今古文之分。 西漢 今文《易》主要有 施雠 、 孟喜 、 梁丘賀 、 京房 四家,專講陰陽、災異及谶緯。 東漢 盛行古文 費氏 《易》,以 鄭衆 、 馬融 、 荀爽 、 鄭玄 為代表,專講象數、消息,以論人事吉兇。其中, 鄭玄 注《易》,以古文學為主,兼采今文及谶緯說,而成為兩 漢 總結性《易》學。 清 皮錫瑞 《經學曆史·經學統一時代》:“惟 李鼎祚 《周易集解》多存古義;後人得以窺 漢 《易》之大略,考 荀 虞 之宗旨,賴有此書。”
“漢易”指漢代對《易經》的研究體系,是漢代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分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大流派,并形成了不同的學術特點:
一、核心定義 漢代《易》學統稱,主要圍繞《周易》的注釋和象數理論展開,通過陰陽、卦象等推演人事吉兇。東漢時逐漸融入谶緯學說,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哲學體系。
二、學派分化
今文經學派(西漢)
代表人物:施雠、孟喜、梁丘賀、京房
特點:側重陰陽災異學說,将天文曆法與卦象結合,構建占卜體系,如京房的"納甲說"。
古文經學派(東漢)
代表人物:鄭衆、馬融、荀爽、鄭玄
特點:以費直所傳《費氏易》為基礎,注重文本考據與象數推演,強調卦爻變化與人事對應。鄭玄兼采今古文,成為集大成者。
三、曆史影響 漢易的象數理論為後世易學發展奠定基礎,其"消息卦"(如十二辟卦)等概念被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吸收,宋代邵雍的先天易學也受其啟發。清代乾嘉學派曾對漢易展開過系統考據。
注意:有部分資料将"漢易"解釋為成語(形容事物易變),但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撐,建議以漢代學術流派釋義為準。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漢書·藝文志》及清代皮錫瑞《經學曆史》。
《漢易》一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漢和易。其中,“漢”指代漢族,即漢人;而“易”則意指易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經典。因此,《漢易》可理解為指漢族人對易經的研究和造詣。
《漢易》的拆分部首為“水”和“心”,分别位于左側和上方。根據部首的筆畫數(“水”部4畫,“心”部4畫),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8。
《漢易》源于對漢族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易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族人民對易經的研究具有長久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即《漢易》。
《漢易》的繁體字為「漢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漢易》一詞為例,古時候可能以篆書(古代印章上的文字)或隸書(古代書法字體)的形式進行書寫。這些古代寫法注意字形的整齊和豐滿,給人一種莊重和古樸的感覺。
我們今天舉行了一場關于《漢易》的學術研讨會。
1. 漢字:漢易中的“漢”字指代漢族。
2. 易經:《漢易》是對易經的研究。
3. 《漢易學》:指對《漢易》的學習和研究。
《漢易》的近義詞可以是“漢族文化研究”,強調研究的對象為漢族文化。
《漢易》的反義詞可以是“外族易學”,指代對漢族易經研究不夠專業和準确的學術流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