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危國的意思、危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危國的解釋

(1).謂局勢不安甯、面臨危急的國家。《戰國策·東周策》:“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寳也。”《史記·蘇秦列傳》:“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後漢書·獨行傳·李業》:“危國不入,亂國不居。”

(2).危害國家。《晏子春秋·問上十七》:“不從欲以勞民,不修怒而危國。”《史記·李斯列傳》:“臣聞之,臣疑其君,無不危國;妾疑其夫,無不危家。”《後漢書·楊震傳》:“昔 鄭嚴公 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後加讨,《春秋》譏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危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圍繞“國家安危”展開。根據權威辭書解釋,該詞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基本釋義

    “危國”指局勢危急、面臨傾覆風險的國家。《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處于危難之中的國家”,強調政權或社稷的不穩定狀态。例如《韓非子·五蠹》中“外事諸侯,内耗其國,伺其危險之陂以恐其主”,即描述内外交困的危國境遇。

  2. 古代用法延伸

    在先秦文獻中,“危國”亦可作動詞使用,意為“危害國家”。《辭源》引《戰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後之嚴,下惑奸臣之态……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臣恐後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其中“危國”暗指權臣行為對國家造成的威脅。

  3. 現代語義引申

    現代漢語中,“危國”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語境,形容政權崩潰前的狀态。例如《中國曆史大辭典》在分析晚清政局時,以“危國”概括鴉片戰争後主權喪失、内亂頻發的社會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危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理解:

一、名詞性含義:局勢危急的國家

指處于動蕩不安、面臨重大危機的國家。例如:

二、動詞性含義:危害國家

指行為或政策導緻國家陷入危險境地。例如:

古籍中的辯證思想

《後漢書·獨行傳》提出“危國不入,亂國不居”,體現了古代士人對政治環境的審慎态度,既包含對“危國”局勢的警惕,也隱含避免參與危害國家行為的價值觀。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戰國策》《史記》《後漢書》等典籍的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古籍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

保管員卑陬表象常宗出圈兒翠襟嗒爾東宮法綱訪拿飛黃騰踏飛眼分貝鳳語伏羲氏汵石缟衣白冠更互管闚刮席貴土孤女河雒衡扼河同水密虎變監護姣色緊不緊驚眼赆貨進退消息郡閤寬敞兩楚麗黠馬童蒙松雨慕羶墓志排放牽鑿情之所鐘柔風绱鞋折口石手軍爽垲肆騷台任桃印覥然吞咀托宿望苴威詐五道相視莫逆削迹瞎七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