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嫁妝。 清 張集馨 《道鹹宦海見聞錄·己未六十歲(鹹豐九年)》:“但求媳婦柔順,内外輯睦,於願足矣,至女家有無賠奩,概不計較。” 田漢 《獲虎之夜》:“你隻趕快把鞋子做起,别的賠奁我也替你預備得有個八成了。”
“賠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基本含義
“賠奁”讀作péi lián,指嫁妝,即女子出嫁時娘家準備的財物或生活用品。這一用法在清代文獻和現代文學作品中均有體現,例如清人張集馨的《道鹹宦海見聞錄》和田漢的《獲虎之夜》中均有提及。
構詞解析
常見用法
注意區分
有資料誤将“賠奁”視為成語并解釋為“因錯誤而賠償損失”(如),但此說法與主流釋義矛盾,且“奁”的正确發音為lián,非liáng,推測為混淆或訛誤。
該詞的核心含義為“嫁妝”,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道鹹宦海見聞錄》等文獻原文。
賠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根據約定或規定向對方支付補償或賠償的款項。
賠奁的部首為貝字旁(貝部)加上女字旁(女部),總共有15個筆畫。
賠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王莽傳》中,其中記載了王莽将自己的女兒嫁給鄭皇後的兒子,作為對鄭皇後的補償。而“賠”則表示補償,奁則表示嫁妝。
賠奁的繁體字為「賠償」。
古代漢字寫法中,“賠”字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而“奁”字古時有兩種寫法,一種為左邊為女字旁,右邊為鄉字底,另一種為左邊為女字旁,右邊為口字旁。
1. 我們已經向受害者賠付了一定的賠奁。
2. 公司拟定了一項賠奁計劃,以确保員工的權益。
無賠奁、賠奁費、賠奁金額、賠奁協議等。
賠償、補償。
索賠、索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