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母的德性。《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薄太後 母德慈仁, 孝文皇帝 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
“母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母德(拼音:mǔ dé)指“人母的德性”,即母親應具備的品德和德行。這一概念強調母親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的教育責任與道德示範作用。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其中提到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因“母德慈仁”,使子孫後代得以延續福澤。這一記載體現了傳統儒家文化中對母親品德的重視。
《查字典》網頁中曾用“父之美德,兒之遺産”類比母德對子女教育的影響。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漢典或《後漢書》相關章節。
母德是指母親所具備的美德和品質,是對母親的敬愛和崇高評價。它包含對母親的孝心、愛心、包容、慈愛等方面的贊美,是對母親的尊重和感激。
母德的部首是“毋”,筆畫為8畫。部首“毋”表示不、母德表示對母親美德的贊揚,由此組合形成母德一詞。
母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母德的寫法是“母德”或“妘德”。繁體字寫法一般為「母德」。
在古代,母德的寫法是“母德”或“妘德”。這兩種寫法都表達了對母親美德的敬意和崇高贊美。
1. 她繼承了母德,對孩子關懷備至。
2. 她的高尚母德為人所稱贊。
母慈子孝、母愛、母語、母親、母性、母女、母狗。
母愛、母道、母性、母親之德。
子不敬、子過母不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