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貓頭鷹。舊時以為惡鳥,因亦喻惡人。《詩·大雅·瞻卬》“為梟為鴟” 漢 鄭玄 箋:“梟鴟,惡聲之鳥。”《後漢書·朱浮傳》:“棄休令之嘉名,造梟鴟之逆謀。” 唐 韓愈 《祭馬仆射文》:“茫茫黍稷,昔實棘茨。鳩鳴雀乳,不見梟鴟。” 章炳麟 《艾如張》詩:“《河圖》日以遠,梟鴟日以怒。”
“枭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枭鸱”以貓頭鷹為原型,承載了自然屬性與文化隱喻的雙重含義,既指向特定鳥類,又反映古代對兇猛生物的道德化解讀。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巴蜀異物志》等文獻。
枭鸱(xiāo chī)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的是一種猛禽,也稱為小鸱鸮。這種鳥類屬于鸱鳥科,翅膀寬大,身材較小。它有着銳利的爪子和強壯的喙,通常在夜間活動,以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為主。
《康熙字典》中将"枭鸱"拆分為兩個部首:木(mù)和鳥(niǎo)。其中,木表示與樹木有關,鳥表示與鳥類有關。
按筆畫順序,"枭鸱"共有9畫。
"枭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一書,已有悠久的曆史。繁體字形為「梟鴟」。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枭鸱"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枭鸱"字的寫法為「掜峙」。
1. 在夜晚,枭鸱飛翔在空中,尋找獵物。
2. 他象征性地比喻那個政黨成員為枭鸱。
近義詞:鸮鳥、小鸮、紅隼
反義詞:和平鴿
枭鸱是一種猛禽,主要活動在夜間。它的名稱經過漫長的曆史積澱,并有多種不同的字形。拆分部首為木和鳥,按照筆畫計算有9畫。除了"枭鸱"外,還有一些近義詞可以用來描述類似的鳥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