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三品的意思、同三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三品的解釋

唐 代任宰相者之銜名。 唐 不設宰相之名,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掌宰相之權。以他官居宰相之職者,亦假以他名,如參議得失、參知政事。後 李勣 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書令。“同三品”之名蓋起于此。 高宗 以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除外。其後改易官名,而 張文瓘 以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同三品”入銜自此始。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三品"是中國古代,尤其是唐朝時期的一種重要職官制度術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官員實際行使相當于"三品"高級官員的權力和職責,但其本身并非正式的三品職事官。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與性質:

    • "同三品"意為"等同于三品"。它是一種使職差遣性質的加銜(或稱"本官"),而非正式的職事官品級。
    • 獲得"同中書門下三品"(最常見形式)頭銜的官員,通常是品級低于三品(如四品、五品)的官員,或者雖然是三品官但非宰相職事官者。
    • 加此銜後,該官員即獲得與中書令、侍中(均為正三品,是法定宰相)同等的權力和地位,得以進入政事堂參與核心決策,成為實質上的宰相。這标志着他們被賦予了宰相的職權。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職官制度部分。
  2. 曆史背景與産生原因:

    • 唐朝初期,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仆射)是法定的宰相。但皇帝為了更靈活地選拔人才、分散相權或酬賞功臣,常常需要任命一些資曆較淺或品級不夠的官員參與最高決策。
    • 唐太宗貞觀年間,杜淹以吏部尚書(正三品)身份"參議朝政",開低品官預宰相事之先河。
    •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為了明确賦予這類官員正式的宰相身份和地位,"同中書門下三品"作為制度化的加銜被廣泛使用。它解決了非三省長官參與決策時的名分問題。來源: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隋唐五代卷。
  3. 職能與地位:

    • 加"同三品"銜的官員,與三省長官一樣,擁有"知政事"或"平章事"的權力,即參與國家最高軍政事務的決策、審議和發布命令。
    • 他們是宰相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事堂(宰相集體辦公議政之所)擁有議政和決策權。
    • 其地位與中書令、侍中平等,共同構成當時的宰相班子。來源: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4. 演變與消亡:

    • "同中書門下三品"在唐朝中前期(高宗至玄宗時期)是任命宰相的主要方式之一,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存,兩者性質接近,但"同三品"最初地位略高。
    • 隨着時間推移,"同平章事"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逐漸成為宰相加銜的主流。
    •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以後,"同三品"銜基本不再使用,"同平章事"成為最主要的宰相加銜标志。來源:張國剛《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同三品”是唐代官職體系中的一種特殊頭銜,主要用于授予實際行使宰相職權但未正式擔任中書令、侍中或尚書令的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1.起源與職能

唐代未設“宰相”這一正式官職,而是由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同行使宰相職權。當其他官員被委以宰相職責時,需加挂“同中書門下三品”(簡稱“同三品”)的頭銜,表明其權限與三品以上的中書令、侍中相當。例如,唐初名将李勣曾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身份參與朝政。

2.制度的演變

3.曆史意義

“同三品”制度體現了唐代中央官制的靈活性,既維護了傳統三省長官的地位,又通過加銜方式吸納更多官員參與決策,強化皇權對相權的控制。這一制度對後世宋代的“同平章事”等官職設計也有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骜嚣報差镖局忏謝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抽諷春詞待價單斃膽瓶倒盭得志棣棠東園秘器風詩憤迅浮世輔熙咯喳喳構閑構怨旱菑酣縱烘堂大笑黃結黃錢回船轉舵角仙快惬匡勵拉大排離惎李輕車落坐鹿頭栅明幹明切默愧木骨内摹仿說牛藿拗勁盤存配給烹殺起點起局桡動脈煞白賞赙生報生防身樣衰倦司非田正通行證文豔仙人博士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