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匏樽 ”。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饮具。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宋 苏轼 《病中游祖塔院》诗:“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惜吾两人不能痛饮;否则将此蟹煮之,復入村沽黄醑无量,尔我举匏樽以消幽恨。”
“匏尊”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文化和器物演变来理解:
起源与材质
匏尊(亦作“匏樽”)最初指以干匏瓜(葫芦的一种)制成的酒器。匏瓜因中空可盛物,古人将其剖半作瓢,后发展为饮具。
文学与历史中的引用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描绘了以匏樽饮酒的意境,象征文人雅士的淡泊情怀。此用法也暗喻人生际遇,如苏轼借匏瓜“苦叶”暗指自身仕途坎坷。
工艺演变
清代陈曼生将“匏尊”概念引入紫砂壶设计,创制曼生壶中的经典款式。其造型仿照匏瓜,壶身圆润饱满,壶嘴与把手线条流畅,体现古朴之美。
材质与特性
传统匏尊壶采用宜兴黄龙山底槽清泥料,泥质细腻,烧成后色泽古雅,泡茶时能提升茶汤醇厚感,久用壶身会逐渐变为黯肝色,更具韵味。
若需进一步了解紫砂壶工艺或苏轼相关典故,可查阅(匏尊壶工艺)及(文化隐喻)。
《匏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古代祭祀仪器,用于盛装酒水奠祭神祗。它通常由匏瓜制成,具有纵横颂歌的美意。
《匏尊》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匏”字的主要部首是“匕”,由3个笔画组成;“尊”字的主要部首是“寸”,也由3个笔画组成。
匏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代和西周时期,它是一种重要的祭祀器具。据《礼记·乐记》记载,匏尊最早是由瓜果制成,后来演变成使用匏瓜来制作。这种器具在古代的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匏尊》的繁体写法为「匏尊」。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匏尊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来说,匏字在古代写法中的“匕”部分更像是一个四方的盖子,封闭在“巴”字上部,下方则有一横作横轴。
1. 古代神庙中,常常有匏尊摆放在祭坛上。
2. 祭祀仪式上,酒水会被倒入匏尊中进行奠祭。
匏食(指用匏瓜制成的食品)
酒令、尊爵、尊号
玩具、凡器
【别人正在浏览】